張云燕 郭子宸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延吉 133002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可支配收入增多,但是人們的工作壓力也逐漸增大,遠離城市的鄉村旅游一時間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第一選擇。而特殊的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息息相關,因此民族村落旅游受到多方的廣泛關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延邊”)就是其中之一。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的發展道路,全面在全國的農村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城鄉關系紐帶,更要推動形成城鄉互補的、協調發展的、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加速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一是旅游市場需求。得益于國民經濟穩定增長、行業扶持政策不斷推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等有利因素,中國旅游業在經歷了起步、成長、拓展、綜合性發展四個階段之后,實現了從旅游短缺型國家到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1],根據流量導向型的市場資源配置規則,市場也更多地將資源傾向于旅游行業。這樣的社會大環境和市場導向為地方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前所未有的機遇,更有利于延邊地區民族村落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得此發展過程中顯現的問題更具有研究意義。
二是民俗旅游的興起。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提倡,尊崇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流行,還將文化軟實力與國運相連。于是社會的各個行業都逐漸開始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延邊少數民族旅游地區則具體表現為對朝鮮族的理想信念、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2],將文化因素與旅游產業充分融合。比如安圖縣松江鎮松花村,在2010年成立了民俗旅游合作社, 并與州內80多家旅行社合作,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以朝鮮族民俗旅游文化為主,為游客提供民俗觀光、餐飲、住宿、特色產品銷售等服務,實現了旅游和文化的對接,也有利于促進兩者的雙重發展,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文化的融合發展。
從民族資源來看,延邊是中國朝鮮族的聚居地,無數的朝鮮族人民在此長期居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傳承中留下了許多特色鮮明民俗文化和歷史遺跡[3]。例如延吉市春興村附近的臺巖古城、延邊博物館,敦化市江南村附近有通溝嶺山城、六鼎山文化旅游區、佛教文化藝術館等,還有延邊辣白菜、朝鮮冷面、延吉冷面、狗肉火鍋、米腸、醬湯、打糕等特色飲食,象帽舞、伽倻琴藝術、朝鮮族跳板、秋千、摔跤等特色傳統運動休閑項目;歲首節、流頭節、老人節等具備很大的開發潛力的民族特色節日,特殊的房屋建屋結構和體現朝鮮族人能歌善舞特色的民族服飾等。
從歷史來看,延邊州不僅僅是我國唯一的一個朝鮮族自治州,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曾有兩萬多名英雄的延邊兒女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了生命,有詩人曾稱延邊州“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現在仍保存著許多可作為旅游區供游客欣賞和懷念的紅色基地和革命紀念地,例如延吉市的延邊博物館內有關于朝鮮族革命斗爭史的陳列區,展現了朝鮮族革命斗爭的歷史和發展脈絡;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內陳列的圖片、實物等訴說著延邊兒女英勇戰斗的光輝歷程;除此之外,還有二十八烈士墓、三道灣抗日游擊根據地、五鳳村炮樓、和龍藥水洞蘇維埃政府遺址、琿春張鼓峰事件紀念館、汪清的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敦化陳翰章烈士陵園等等,延邊是當之無愧的革命老區。
從自然來看,中溫帶濕潤的季風氣候為延邊孕育了野生斑褐孔菌、野生裂蹄層孔菌、長白山人參、鹿茸等地方特色資源。
豐富的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紅色的歷史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延邊的民族旅游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各種資源都十分豐富,推動著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為旅游資源的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延邊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高緯度使得這里四季分明且冬長夏短,這導致了延邊地區的旅游季按季節的不同劃分不同的類型[4]。在這里,四月至五月可以相約共賞金達萊花,敦化市沙河沿鎮沙河橋村嶺底社、龍井市東盛涌鎮勇城村、和龍金達萊民俗村、汪清百草溝窟窿山、圖們安山村等地的金達萊花競相開放,漫山遍野,美不勝收,特別是因為金達萊花的花期短暫使得這一風景不容錯過,再加上五月有五一勞動小長假,人們外出旅游的時間充足。
到了大雪飄飛之時,安平縣長白和平滑雪場、延吉市夢都美雪場、龍井市海蘭江滑雪等人氣滑雪場又是另一番冰天雪地的奇特風味,并且這樣的大雪景象在中國是北方才會有的,因此也格外吸引著南方的游客遠道而來。
這些旅游活動因受季節限制而帶來的短暫性反而使得它們獨具特色,更加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賞玩。
延邊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處,有“雞鳴聞三國,犬吠驚三疆”之稱[5],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延邊州政府抓住這個優勢,把對外開放作為發展的主戰略,積極建設對外通道,堅持“以國內為主,國外為輔,國內外并舉”的方針積極地招商引資、發展外貿,并建設開發區,支持勞務輸出等,為延邊州的民族旅游發展引入了資金和大量的游客。
另外,延邊地區還屬于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重要內組成部分,延邊地區的發展得益于長春—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琿春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全線通車,使得兩地行車時間節省將近3小時,這樣的交通優勢為途經的延吉、琿春等地方的民族旅游發展帶來了強大的生命活力,也為民族村落旅游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春興村古村落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由民族民俗風情參觀區、商業餐飲娛樂區、民俗黃土健康體驗區三部分組成;延吉市小營鎮河龍村轄區面積27平方公里,建有“海蘭湖”高爾夫球場;朝陽川鎮太興村全村耕地面積695公頃,全村共有12個自然屯,19個村民小組,763戶,1423人;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現轄3個自然村屯,村域面積為35.35平方公里;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現有人口31戶,約95人;琿春市敬信鎮圈河村現有人口220戶;龍井市東盛鎮仁化村幅員35.47平方公里,總人口1779人;智新鎮明東村全村共有13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421戶,1522人;和龍市光東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有村民301戶787人;和龍市西城鎮金達萊村總人口1243人;安圖縣萬寶鎮紅旗村全村共有100戶居民;安圖縣石門鎮茶條村面積19.85平方公里,全村總戶數336戶,總人口1214人;安圖縣二道白河鎮奶頭山村是二道白河鎮的一個行政村,由兩個自然屯組成;安圖縣松江鎮松花村現有村民72戶,269人[6]。
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延邊州發展民族旅游的村落雖然很多,但是幾乎每一個村子的規模都很小,具體表現為村子面積小,常住人口少,小規模的旅游區往往也意味著接待能力的不夠,無法同時容納足夠數量的游客,也容易導致旅游資源的投資過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相當的規模效益。
汪清縣百草溝鎮鳳林村的民俗大院,有七幢朝鮮風格的住宅;圖們市水南村,游客可親身體驗打糕制作、辣白菜腌制,觀賞朝鮮族傳統婚禮,品嘗朝鮮族傳統美食,游覽“鳳梧洞抗日斗爭戰跡地遺址”“村史展示廳”“民俗大院”[7];龍井市東盛涌鎮仁化村有著特色的村寨布局和規模,并劃分朝鮮族風情景觀區、民俗文化展示區、特色農業采摘區等三個功能區;安圖縣萬寶鎮紅旗村有著用于朝鮮族傳統運動項目的秋千、跳板、摔跤場等朝鮮族特色運動項目。
各個民族村落提供的旅游項目大多如此,都是關于朝鮮族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比如飲食類型都是狗肉、豆腐、小河魚湯、朝鮮族醬湯、冷面、打糕等各類朝鮮族食品,一兩個這樣的民族旅游區可能會因朝鮮族文化的特殊性而受到歡迎,但是每一個民族村的旅游都如此建設致使相似度太高,并且相似景點的重復建設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加大了交通建設的難度,更嚴重的是會給旅游消費者留下到處的風土人情都差不多的印象。
政府在面對延邊州脫貧攻堅這一問題上,充分考慮到了延邊的少數民族屬性,推出了旅游扶貧的指導思想,具體表現為以5A級景區長白山為旅游產業發展的跳板,在通往長白山的道路上打造了一條集飲食、娛樂、體驗等活動于一身的獨特旅游路線[8]。這種獨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將一些民族村落之間的旅游發展連接了起來,基本形成了大旅游圈的雛形,但是這樣的旅游是建立在以長白山為核心的基礎上的,沒有自己的文化品牌,而只是將朝鮮族村落的民族旅游作為其道路上的一道風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延邊州自己的旅游發展問題。延邊州發展民族旅游的小村落很多,但是都是各自建設,各自發展,像一個個極其相像但是又互相隔離的小孤島,缺乏村落之間的聯結、共建、共享,小村落旅游區因地理空間的限制無法繼續成長,文化因子相似的小村落之間也建設著相似的旅游項目,提供著相似的商品和服務,這不利于各個民族村落的發展,也不利于延邊州形成自己系統的、完整的、品牌的大旅游圈。
在延邊地區發展程度尚且不高,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的背景下,要跟北上廣深等發達城市搶人才資源顯然是不現實的,為了應對缺人的問題,最實際的做法應該是把現在的人留住,避免進一步的流失,再慢慢地將以前流失的人才吸引回來,這樣才能開始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而延邊地區的人才資源主要體現在外出打工的壯年勞動力和唯一的高校延邊大學的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本地的高校資源,留住本地高校的畢業生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所以政府應該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為畢業生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資源,讓他們愿意留在延邊繼續為延邊地區的建設出力,相應地,民族高校的人才培養策略也應以為本民族地區社會做貢獻為傾斜點,因地制宜地培育地區建設型人才,以適應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
現在的村落之間主要在民俗展演、體驗和商業服務上表現出極高的相似性,所以在差異化的發展上也應該以這三個方面為建設方向,除了共同的朝鮮族傳統民俗文化的表演和體驗之外,還應當積極深入發現不同村落間獨特的風土人情,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實際的科學設計結合起來,找到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向;例如:多舉辦“中國·龍井朝鮮族農夫節暨辣白菜文化旅游節”“中國·和龍長白山金達萊國際文化旅游節”“朝鮮族大醬博覽會”之類的傳統節日,吸引游客體現地方差異的同時,也在為整個延邊地區做宣傳;結合當地的優勢資源和地理環境,發展結構多樣化的旅游產品;政府方面應該建立一個對高相似度競爭態勢的實時監測體系,并且建設各景區間的對話協調機制,明確不同景區的差異化發展方向和所實施的策略,統籌推進民族村落旅游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9-10]。
延邊州的民族村落旅游起步晚,各個村落的規模太小,村落間處于各自發展的情況,沒有形成互通的合作機制,不僅前期建設投入過高,還容易導致景點建設的重復,造成景點相似度高。因此,應該由政府領頭建設村落間的互通和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從現有民族村落間選定一個發展得較好、地理位置也占優勢的村落作為中心,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同的對話機制把周圍的村落都連接起來,并且借此形成延邊朝鮮族特色的民族旅游發展圈[11],擺脫過度依靠長白山和邊境旅游的現狀,進一步激活延邊的民族村落旅游功能,實現整體化發展,打造延邊自己的朝鮮族特色旅游品牌。
綜上所述,現在的政策傾向和市場環境等外部因素為延邊州民族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延邊州本身也具備充分的資源發展民族旅游,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延邊州只有解決現有的旅游村落規模小且分散的問題,推出能留住人、吸引人的優惠政策,建立起共建共享的對話機制,發展完整的大旅游圈,培育延邊旅游品牌,才能屹立于民族旅游之林,真正靠民族旅游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