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冬冬 李小芬
天津已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天津市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天津市大學科技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為大學科技園建設謀篇布局,明確了大學科技園總體布局、建設目標和重點任務,將按照國家級、市級和培育級三個梯次,布局建設“9+N”個大學科技園。截至目前,天津已有8所大學科技園陸續揭牌,依托10所院校啟動建設。天津科技大學科技園、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開園、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先后揭牌,天津師范大學科技園、天津工業大學科技園和天軟信創大學科技園同時揭牌,均采取“一校一園”模式。西青區與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天津農學院共同建設了西青區大學科技園,開創了“多校一園”的建設模式。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科技園是天津第一所職業院校大學科技園。
各高校均與所在區簽署了合作共建大學科技園的框架協議,共同謀劃大學科技園建設,高校與所在區“雙主體”向大學科技園注入資源,提升大學科技園創新服務能力、產業支撐能力。以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為例,東麗區與中國民航大學簽署了十年共建協議,確立了“聚創新、強轉化、孵優企、興產業”的總體思路,東麗區為科技園提供場地、辦公用房等全方位支持;中國民航大學在大學科技園揭牌的同時,舉辦了論壇、項目對接會等活動,邀請兩院院士等專家學者為大學科技園建設把握方向,邀請校友返校創業注入項目、金融資源。截至目前,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已入庫物流運輸、技術服務、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四類企業546家,擁有機場應用、機務維修等創新成果504項,引入天使投資基金2家。
市級層面,《天津市大學科技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創新創業、強化大學科技園運營管理團隊建設、優化空間載體供給、完善創業投資服務等方面明確相應支持政策。除此之外,出臺了《天津市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實施意見》《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的意見》等科技成果轉化突破性政策,將自主權下放至高校,細化保障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兼職創新創業、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的規定,營造高校成果轉化良好的政策環境。區級層面,西青區出臺了大學科技園“科創10條”專項政策,對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給予經費支持,鼓勵入駐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對接支持所在區重點產業發展,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增強創業投資金融支持,持續優化大學科技園發展政策環境。
天津科教資源豐富,擁有各類高等院校56家,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9家。數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紡織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中藥學等12個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7位,具備較強的創新策源能力。為推動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高校內建有50家眾創空間、21家技術轉移機構和16家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為大學科技園建設提供有力的運營支撐。天津高等院校師生創新創業意愿強烈、氛圍濃厚、水平持續提升,近三年天津創新創業大賽共有來自本市3000余家單位積極報名參賽,200余家單位獲地方獎項,40家單位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并獲獎。
目前,天津僅有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即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15個)、上海(13個)相比差距較大。截至2019年,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機構從業人員數量僅為6人,在孵企業32家,當年新孵企業6家,累計畢業企業21家,畢業企業工業總產值1.75億元,各項指標均遠低于北京、上海平均水平。與天津高水平大學建設、科技發展水平不相符,高校的創新策源能力、成果轉化活力、創新創業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部分高校、區存在協同創新意識不足、合作共建效果不顯著的問題。高校對大學科技園的定位認識尚不清晰,績效評價指標偏向于科研和教學;區域對大學科技園建設的精準支持力度不夠。部分高校優勢學科和所在區產業銜接不夠緊密,區域產業發展與高校學科、人才、科研缺乏良性互動,學科布局對產業發展支撐不足,區校尚未形成融合發展、聯動發展、共贏發展的局面。
主要表現在空間載體、資金、專業化運營人才等方面。部分高校反映空間載體不足,尚不能支撐從成果孵化到產業化的完整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初期獲利能力較差,雖有房租、運營資金等政策支持,但仍面臨較大資金壓力。相對于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創新創業金融資源較少,根據《2021年中國城市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報告測算結果,北京、上海、天津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分別位列第1、2、10,天津創新創業資源服務指數未進入前10,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創業孵化。大學科技園運營缺乏園區開發、管理、項目遴選、孵化服務等專業化人才。
部分高校周邊公共交通線路較少,尚不能滿足大規模人員的出行需求。部分高校缺乏人才公寓配套,創新創業人員居住環境難以改善。部分高校周邊的生活娛樂、商旅資源等配套服務品質不高,難以吸引、留住高端創新創業人才。
按照將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校成果轉化‘首站’、區域創新創業‘核心孵化園’和新興產業的‘策源地’”的建設要求,應當從體制機制建設著手,充分激發“大學、所在區”雙主體作用,加快大學科技園資源要素導入,促進區域產業資源與高校教學資源深度融合,強化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持續提升區域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大學科技園高水平建設。
一是高校、區共同研究優化大學科技園建設方案及支持政策。圍繞大學科技園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加強規劃、空間載體、政策需求、人員配置、運營模式等方面的協商對接,推動各大學科技園建設方案持續優化,加強落地可操作性。二是建立重大問題決策機制,由高校、區高層領導共同組建聯席會議,對大學科技園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作出決策。三是建立專家咨詢機制,建設由大學科技創新管理等職能部門、專業學院,區相關部門,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相關產業領域中的企業代表廣泛參與到大學科技園建設咨詢委員會,共同開展調研、討論,形成戰略建議。四是建立常態化工作對接機制,成立聯動發展辦公室,強化重點難點問題的會商解決,切實解決大學科技園建設過程中的空間載體、運營主體設立等具體問題。五是建立互派干部掛職交流機制,推動大學、區互派干部掛職鍛煉,豐富干部工作經歷,同時增進干部之間的溝通交流。六是共同出資設立運營公司,鼓勵雙方共同深度參與建設。
一是發揮高校作用,積極引聚師生、校友資源。加快面向在校師生的項目征集,引導校內科技成果優先在大學科技園內轉移轉化。借助校慶、校友會等渠道,開展正式、非正式交流,引導推動校友回大學科技園創業,拓展大學科技園項目、資金來源,強化校友對大學科技園企業的發展支持。二是發揮所在區作用,協助引聚產業、人才、資金資源。所在區要引導能夠發揮大學優勢學科作用,契合大學科技園產業定位的龍頭企業、潛力企業、平臺企業等在大學科技園內或周邊布局。聯合社會資本集團建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為大學科技園企業培育提供資金支持。三是發揮大學科技園運營主體作用,引聚專業化運營服務團隊。建立貫穿研究開發、中試熟化、工程化試生產等環節的完整服務鏈條,探索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等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完善“財務+稅務+法務”中介代理服務體系,提升園區投融資服務能力。
一是高校依據所在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調整優化學科布局,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設置專業或調整專業結構,推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支持有條件的大學科技園通過設立分園、品牌共享和服務模式輸出等方式多點布局,在多個區域建設分園或分支機構,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推進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產業集群的互動。搭建大學科技園與產業集群內企業互動的渠道、平臺,支持大學科技園企業為產業集群提供配套,鼓勵在大學科技園內孵化成熟的企業向產業園區轉移,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完善大學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強化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將創新創業意識、精神的培養和引導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校外企業家、銀行家、風險投資家主講創新講座,推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學生創新創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建立創新創業社團,組織創業論壇、沙龍,推動學生參加各類創業競賽,聯合大學科技園內企業舉辦實踐活動,在大學營造創新創業的火熱氛圍。二是發揮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校實踐基地的功能。建立開放的實踐教學體系,使課內實踐教學與學生課外研究有效結合;搭建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強化市場開發、財稅、法律等創業輔導,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弘揚創新創業文化。
一是擴大空間載體供給。積極滿足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需求,優先安排大學科技園新建、改建項目用地指標。二是打造高品質配套環境。提升大學科技園周邊的生活、居住、交通、醫療、教育、商務等配套服務,為符合條件的大學科技園工作人員提供人才公寓等支持。三是建設大學科技園“營商微環境”。在大學科技園內設置綜合窗口,受理企業注冊、人才服務、科技服務、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務業務申請,設置服務“綠色通道”,提升服務質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