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蘭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學 福建 福州 350000)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也說:“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可見,真正的好文章要體現對時代的關注和對生活的思考。那議論文怎樣表現對生活的關注與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議論有針對性。
高一學生的寫作思維擅長于具象,薄弱于說理,而“高考寫作越來越關注思維與表達,而且越來越聚焦于理性思辨與表達功能的具體實現”。[1]基于對高考寫作要求的理解,筆者主要從教材分析和情境活動兩個方面來陳述《“勸學”新說》寫作教學實踐,以期為其他單元寫作提供參考。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與情境分割開來。經典課內文本的學習過程既是學生體驗情感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寫作意識、激發寫作動機、感悟寫作規律、學習寫作方法的過程。黃厚江老師指出:“寫作知識的學習,寫作方法的學習,應該融合在讀寫的活動中,融合在讀寫的過程”[2]“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知識成為寫作知識學習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徑。”[3]而統編教材的編寫,“以往較為熟悉的閱讀和寫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沒有了,代之以高度融合的讀寫活動”。[4]因此,依托課文情境,在閱讀中習得寫作規律,是實現“議論要有針對性”操作性轉化的關鍵性環節。
如何讓學生習得寫作規律,筆者設計了如下任務清單,學生在閱讀中完成任務清單,習得寫作規律。
1.1 依托課文:感知議論的針對性。任務1:《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三篇課文作者議論針對什么現象或問題?寫給什么人看?闡明什么觀點(中心論點)?
在《勸學》這篇課文中,寫作對象(讀者意識)是來自齊國讀書的學子,所議論針對的問題是性惡論(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文章的中心論點則為“學不可以已”;《師說》這篇課文中寫作對象為學生李蟠等青年,所議論針對的問題是士大夫“恥學于師”的現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現象),議論闡明的觀念則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反對黨八股》這篇課文的讀者意識為我們的同志,所議論的現象是黨內存在的八股文風,整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則為要使革命精神發展,必須拋棄黨八股,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的寫作對象是青年,議論針對的現象為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態度(全盤接受、全盤否定),整篇文章所議論闡明的觀點是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總結:由此可見,議論的針對性首先是指議論要針對特定的對象,確定受眾,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針對現實問題,找到矛盾點;第三還要闡明鮮明的觀點,贊成或反對,要鮮明樹立觀點。
板書:議論的針對性:
針對特定對象——(確定受眾)
針對現實問題——(找到矛盾點)
發達的地區之所以發達,落后的地區之所以落后,定然有其內在原因。這么多年過去,深圳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這絕非偶然。我一向認為,這座城市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排外,包容性強。它的胸襟總是那么寬廣,能夠容納五湖四海,能夠給每個人機會。也有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對外地人明顯排斥,本地人(包括一些領導)甚至連普通話都不講。這樣的地方,外來人才慢慢地就流失了,發展內勁必定受到影響。而深圳,至今仍是很多外地人向往之處,前來投奔的人絡繹不絕。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個單位,就有多名年輕干部考上了這里的公務員。我們戲稱本單位成了深圳的人才培訓基地了。雖然為那些年輕人祝福,但也該反思反思這種現象。
闡明鮮明觀點——(樹立觀點)
當然,議論文寫作的關鍵部分還有論證過程,即針對觀點展開論證的思維過程,論證對象和要求不同,論證的思維方式自然不同。今天我們以《拿來主義》為例,來重點學習議論的因果思維。
因果思維法就是對某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的邏輯關系進行邏輯性的分析與綜合的整體性思維。
1.2 習得規律:因果思維法。
任務2:梳理《拿來主義》的論證結構,完成表格的相應內容。
在《拿來主義》中,(隱藏)讀者為青年,所擺出的現象就是“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在結果分析中,“閉關主義”所帶來的危害就是槍炮轟開大門,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送去主義”所帶來的危害是淪為乞丐;“送來主義”所帶來的危害是成為殖民地。深挖根源,造成這些不良現象的最終原因就在于國內政府無能腐敗,外國勢力暴力侵略。為了杜絕這一現象,提出有效的辦法,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占有、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最終,在拿來主義下人成為新人,文藝成為新文藝。作者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否定到拒絕,從肯定到立論,實現先破后立。
2.1 立足思辨,聚焦問題。部編版必修上冊教材第六單元“單元提示”明確指出:“學會發現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的方式闡述自己的看法。[5]這是本單元的寫作要求,因此提出有針對性問題是寫好本次《“勸學”新說》議論文寫作的前提與保證,它可以使學生說理更具有深刻性、邏輯性。如何啟發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以《“勸學”新說》寫作指導為例,筆者以思辨性為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從學習問題說思考和問題聚焦促思辨兩個層面進行探究,圍繞“勸學”新說的要義是當今的時代仍要學習為導向,引導學生針對當今時代學習的重要性和現實中存在的學習問題展開討論,最后聚焦于學習主體學生,提出思辨寫作問題“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學生不大愛學”。根據學生不愛學習為主進行思考,層層挖掘,解決問題。
2.3 身份代入,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問題不僅指針對特定的對象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還指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意見建議或提出解決措施。實踐表明,身份代入是實現寫作知識價值轉化的路徑選擇。身份代入構建了交際語境,能激發學生主體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學生能在情境對話中根據言說對象選擇說理的內容、方式,能做到更有針對性地說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身處其中的他們最有切身感受,也最有話語權,同時面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寫作對象,闡明什么樣的觀點讓更多同伴理解接受,他們更有策略。
為了完成以上寫作任務,筆者設計如下操作路徑:
任務3:請用因果思維法梳理《“勸學”新說》的結構框架。
在文章《“勸學”新說》中,寫作對象是學生,根據文章的六段內容進行一一分析闡述。首先,在第一段中,闡明了主要的觀念。例如,“學習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今社會知識激增,荀子倡導的“學不可以已”的觀念對于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是天職,是本分。包括荀子在《勸學》中告訴我們“學習可以提高自己,學習可以改變自己,學習可以彌補不足”,可見,學習有很大的作用。第二段則說出現在的實際現象,一個過渡句“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學生不大愛學……”。從學生分析:有的學習提不起興趣,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甚至輟學流失到社會;有的無心向學,結交不良朋友,甚至被社會上的壞人拉攏利誘,走上犯罪道路;從家庭分析: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問題也常常是家庭不和諧的誘因;從社會、國家分析:對國家來說,青年是未來的生力軍,青年不愛學,可能也會使國家優秀人才越來越來,造成國家未來發展的隱憂。充分分析了學生不愛學習的危害和結果。第三段和第四段挖掘根源,立下觀點。第三段分析了原因,縱觀現實,當今時代,社會知識激增,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學習才是應對新時代最厲害的武器。第四段分析了意義更進一步說,學習可以讓我們未來每一步走得更踏實。其次,第五段提出辦法,分析措施。學生應該我們要端正學習態度,矯正學習方法。學校而言,要發掘學生所長,因材施教;欣賞學生,讓學生獲得快樂的積極體驗;引導學生,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家庭應該更新觀念,到孩子的知心人;社會、國家要創造一個積極的社會環境;給學生減負,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最后,第六段進行整體分析和總結,學習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學無涯,思無涯,其樂亦無涯。
從不同的角度來對《“勸學”新說》進行完整的分析,對每個段落進行整理,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不管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家庭的角度出發,或者從社會、國家的角度出發,都能夠展現出學習的重要性。現在的學生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甚至覺得學習無用,這樣的思想嚴重迫害了學生,家長的不重視以及過度重視都會讓學生倍感壓力。所以學習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家長的配合和關心,要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優良的學習方法,以此來提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熠熠生輝,走的越來越遠,將來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綜上所述,本次議論文寫作指導課教學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突破單元教學任務,把握了“教”與“學”的重點,“教”是靜態知識的呈現,“學”是建構思維的關鍵,以讀促寫,以寫促思,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思維素養。當然,“議論要有針對性”還體現在論據與觀點的統一性,論證主題的統一性等其他方面,教師的教學應著眼于寫作過程指導,以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為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