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體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組成,其以提升大學生體質、提升、體育技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故而需要大學教育管理者充分關注。2002年發布的《綱要》,當時互聯網尚未高速發展,故而當時的教育部主張以實體教學為主,以實現課內外、校內外關聯的課程體系為目標。而今“互聯網+”給高校教育帶來巨大的便利,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管理必須要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轉變,要確保形成網上網下課程體系,推動高校體育課程進一步發展。
高校推出公共體育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體育愛好,讓大學生養成健康的體育活動習慣。高校體育教師會在這類課程中傳授大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技巧、體育技能,讓大學生最終形成終身體育認識。而對該類課程管理是確保體育教師、體育設施以及其他體育資源得到合理化利用的關鍵性工作。通過該類工作,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展開體育學習,能夠獲得足夠的體育資源支持提高體育學習成績,更可以定期參與體育比賽不斷地檢驗自身所學[1]。而且在管理者協調下,體育活動能夠有效地從課上轉移到課下,并且也能夠從校內走向校外,不僅讓大學生提升了體能、技能,更可以以此接觸社會,提高社會適應力。
1.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教學創新不足、課時少且安排不合理、教學內容狹窄。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體育課程學習和運用關聯差,校園體育學習氛圍差,校園體育基礎設施缺乏。另外,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學生每日刷屏為主,缺乏體育鍛煉意識。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危害學生健康,而且也增加了學生接觸不良信息可能性。如何調動學生體育運動積極性,已經成為大學體育公共課程教學管理當中的重點問題。
2.對策。第一,利用互聯網對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點,在傳統三大球、中長跑等項目基礎上,融入瑜伽、跑酷、跆拳道、武術等受學生群體歡迎的新項目。第二,創新授課方式,實現“線上+線下”體育授課模式。線上偏向于理論學習,融合視頻、圖片、文字、音頻等,來綜合介紹各類體育項目特點、技巧;線下則是圍繞線上體育項目展開實踐活動,包括組建興趣小組、社團,并廣泛開展校內、校間比賽,實現以賽促學。第三,積極增添體育器材,改善校內場地環境,為大學生體育運動提供物資保障。第四,有待我國大學嚴格落實國家規定,在畢業時要對體質、體能、身體健康水平、體育技能技巧展開綜合評價,合格者畢業,否則不予畢業。以這樣的方式逼迫大學生正視體育學習[2]。
如今是“互聯網+”時代,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管理也必須要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轉變,只有如此才能保證管理與時俱進,能夠圍繞大學生體育學習需求精準地提供課程,讓課程擺脫傳統觀念限制,實現大學體育教學的創新。總體而言,如今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管理工作發生了以下轉變:
1.理論依據更充分。除了《綱要》提供的指導內容之外,還有教育部門后期接連出臺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該標準在《綱要》制定下成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管理依據。而之前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被取代。如此形成了更為適合時代發展、人才培養宗旨的大學體育工作模式。最主要的是,隨著互聯網發展,有關體育研究的各類學術被不斷整理之后,都會形成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所需的理論支撐,實現了教學上的“百家爭鳴”。每一位體育教師只要肯鉆研、肯學習,都可以在這些理論當中獲得靈感,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3]。
2.學生學習更自由。《綱要》指出大學體育課程要尊重學生的愛好、需求,要迎合大學生體育心理,能夠形成多元化體育課程。體育公共課程、校園體育社團這二者緊密對接,以課程來傳授理論、以社團展開實踐,最終形成了課內外、校內外關聯起來的課程模式。最為主要的是,在“互聯網+”之下,大學生可以結合校內外體育MOOC展開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能夠選擇符合自己的體育項目。而且社會層面體育信息等也能夠進入校園,例如社會廣泛流行的各類創新舞步都會通過快手、抖音影響學生,對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教師也能夠通過建立個人自媒體來上傳個人教學視頻、教學感悟、體育技能技巧講解等內容,能夠獲得大量學生以及社會群眾關注。這種社會體育學氛圍、教師多元化教學手段,讓大學生擁有了更為寬松的體育學習空間。改變了過去體育教學千人一面的局面,凸顯體育教學的“以人為本”[4]。
3.體育學習納入學分管理。2020年中辦、國辦聯合發出通知:所有高校大學生必須要保證體質健康,并且需要修滿體育學分才能畢業。這意味著過去大學體育教學隨意化的歷史宣告結束。在學分逼迫之下,大學生必須要積極選修體育課程,并且要將其學好。因為大學生選修的體育項目不同,這也勢必讓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管理工作難度增加,如何實現多元化教學,必然成為各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管理工作重點之一。
4.成立體育健康心理指導中心。之前高校并沒有體育指導中心,而且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也并非所有高校都配備,導致了大學生體能鍛煉缺乏指導,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當下已經有少部分高校將體育教學、心理咨詢結合起來形成體育健康指導中心。在這里學生能夠獲得體育專家、心理專家聯合指導,形成最為科學的運動模式,既能有效解除心理壓力,又能改善體質。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體育健康心理指導中心也勢必出現在各個大學之內,為大學生生理及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管理在未來會因為5G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的融入,會在大學生體質管理、課程教學管理、教師隊伍建設、體育學科細化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1.大學生體質管理。加強大學生體質管理,是保證大學生身體保持健康狀態的關鍵。具體操作上高校會在大學生入學時進行體質評價,并于在校期間每年對學生體質、體能、體育技術技巧等進行評估,并將具體信息錄入檔案。根據每一位學生歷年檔案,系統還能給出科學的體育鍛煉、營養供給等方案,保證大學生可以持續保持健康體魄。大學生體質管理也對應著一些領域的調整,例如高校食堂管理、體育館管理等。食堂會推出各類營養餐,滿足大學生體能運動營養所需。體育館會建立各類創新項目,保證大學生得到全面鍛煉。
2.課程教學管理。會以網絡教學、社團教學、課堂教學、交流教學為主。①網絡教學可以直接對接體育云平臺,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了解更多體壇新聞,并在此能夠和各地體育愛好者交流、溝通。②社團教學,將全校體育教師融入各個社團當中,成為社團顧問,引領這些社團組織科學合理開展體育活動,進行體育教學,做到體育教學的專業化、精準化。社團成為課內外、校內外體育活動的樞紐,甚至于可以通過體育社團實現與社會機構、社會企業的體育聯賽,為大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提供機會。③體育課堂,積極地提升體育教師水平,要擴寬教師所擅長的項目數量,教師不僅擅長三大球教學,更需要對一些比較前衛的體育項目有所了解甚至于有一定的掌握,這樣才能保證教師迎合學生體育需求實現精準知識、技能供給。④交流教學。即高校和其他高校或者社會組織就某個體育項目進行交流學習,在過程中彼此交換經驗實現共同成長。
3.教師隊伍建設。高校體育公共課程教師是課程體系建設主體,也是授課主體,故而教師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為此必須要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要保證師德高尚、體能優秀、經驗雄厚的體育教師為學生授課。為了保證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始終向正確方向發展,高校必須要構建科學的考核體系,要對教師在線教學、線下指導、活動引領等展開綜合評價。該種評價需要智能化系統,故而高校引入全新評價平臺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5]。
4.體育課程細化。這種細化是建立在大學生多元化體育學習基礎之上的,會隨著不同時期社會所流行的創新體育項目而進行調整,力求大學體育教學和社會對接。這也是提升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關鍵。另外,為了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也會將當地民族體育項目、非遺體育項目融入進來,方便學生選擇學習。隨著體育課程細化,也會將一些特殊項目專業人士引入到校園內,為學生提供必要指導。
高校體育公共課程教學管理打破了以往體育教學的各種短板,保證了體育教學“以人為本”,讓大學生在興趣指引下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形成終生體育運動意識。其在“互聯網+”背景下,將憑借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完善,形成“線上+線下”綜合教學模式,提高高校體育資源利用率。另外,會以各類比賽形式來吸引大學生,實現以賽促學。誠然,政府定期舉辦地區性乃至于全國性的體育賽事也將為高校體育公共課程教學提供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