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港帥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
何為體育俱樂部,實則就是從事體育活動的一種組織。體育教學俱樂部是以學校體育為基礎,通過體育教學俱樂部形式完成教學工作。在具體實施時,由專業(yè)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與項目,一切以學生愛好及體育運動意愿為主,可進一步達到學生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自我完善需求目標,體育教學俱樂部形式非常符合當代高校學生學習模式及發(fā)展模式,深受其歡迎。
體育教學俱樂部以學生興趣為基礎與導向,致力于促進學生心理、生理及社會需求等方面的綜合發(fā)展。在既往傳統(tǒng)體育課教學模式下,教師常以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及基礎體育技巧為核心。由此可見,二者在教學目的方面,有明顯差異。
傳統(tǒng)高校體育課程類型極其單調,缺少多元化特點,學生所學習的學科內容及課程內容僅僅是一小部分,創(chuàng)新性不足。然而,在引入體育教學俱樂部形式后,學校體育內容及學校體育工作內容逐步朝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可全面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能動性,釋放學生體育運動潛力。
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立足大課程觀視角,整合了體育教學、群體競技、運動訓練等,構成全新課程結構體系。然而,傳統(tǒng)體育課程僅僅是圍繞體育教學大綱來規(guī)劃課程內容的,不一定符合學生喜好,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喪失體育運動興趣。
傳統(tǒng)體育課程教學課時受限,而體育俱樂部每周教學學時遠遠要比傳統(tǒng)體育課學時多出三倍左右。因體育教學俱樂部涉及內容廣泛,如果學時不增加,則難以保障相關參與者學有所獲[1]。
每當進行階段性教學工作后,教師都會針對學生展開教學評價,而在傳統(tǒng)體育課上,教學評價是圍繞固定內容、達標指數和體育技能而進行的。但是,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教學評價內容廣泛,日期不受限制,可以定期評價,也可以不定期評價,且考察內容主要是綜合考察與評價出勤達標率、體育技巧、活動參與度等,考查內容更全面,教學評價結果更可觀。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應用的教學模式雖然單調,但卻各有特色。很多高校都引入了課內教學俱樂部,僅有一小部分高校采用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形式。相比課內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來說,課外俱樂部教學模式主要由學生自發(fā)形成的組織,獨立性頗強,是對課內俱樂部教學形式的有效補充和延伸。針對學生成績考核及評價等方面,通常結合應用教師總結性評價及結構考核等,常常會受教師工作態(tài)度、公正精神等影響,所以會導致學生評價常常出現(xiàn)不穩(wěn)定性及局限性現(xiàn)象。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在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并未達到預期標準,仍有待完善與補充。
本文主要以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深圳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學院這五所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為樣本,展開了分析,主要從課程目標、形式、考核評價等方面加以對比。
1.在課程目標上,這幾所高校均積極順應課程改革形式,堅持課堂內外一體化改革,重視培養(yǎng)學生個性,調動學生體育興趣及體育運動能力,致力為終身體育工作奠定基礎。
2.在課程設置上,這些學校各有不同,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重點設置競技項目、娛樂項目,深圳大學重點設置競技項目、保健項目和休閑娛樂項目,大連理工大學主要以競技項目為主,吉林大學開設了武術項目、球類項目等諸多俱樂部,而東北師范大學主要發(fā)展健美操教學俱樂部、球類教學俱樂部。
3.在組織形式上,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的主要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而且可以混班上課[2]。深圳大學主要針對一年級學生展開保健體育課,二年級學生進行專項體育教育,三年級學生可以參加休閑教育。大連理工大學主要將學生分為初、中、高等級別,可以結合個人意愿與能力進入不同的俱樂部。吉林大學采用了固定教師、固定場地、固定項目等授課方法,學生可以結合個人意愿,自由選擇。而東北師范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要參加基礎體育課,二年級及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選修俱樂部課程。
4.在考核評價方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參照不同的項目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考核,常常與競技比賽成績互相掛鉤。深圳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以及東北師范大學通常是選擇綜合評定方法,只有吉林大學參照體育達標率、學習態(tài)度、專項成績等進行全面性評價。
高校體育課程通常將身體練習視為核心內容,通過合理設置體育教學方案,指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進而實現(xiàn)強身健體目標,不斷豐富體育素養(yǎng)。通過高校體育各種教學,可令學生熟悉健康體魄原理,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式,并樹立健康運動意識。在高校眾多教學體系中,體育課程是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也是落實素質教育以及培養(yǎng)全面型人才的關鍵途徑。近些年,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面臨改革,需要從學生現(xiàn)實身心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切實滿足學生終身體育發(fā)展需求。在這種形勢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形式應運而生,充分地展現(xiàn)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多樣性、時代性等特點[3]。
如今,我國經濟體制逐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接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顯著提升,關于教育方面的投入持續(xù)增多。現(xiàn)代高等學校辦學與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僅肩負著培養(yǎng)人才以及科學研究的任務。同時,需要為社會服務。因此,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求,增加改革力度,需要將高校體育推向時代化市場。借助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提供有償服務,可以適當積累資金,創(chuàng)造改善場館、設施及招聘優(yōu)質師資隊伍的條件,為高校日后持續(xù)發(fā)展體育俱樂部保駕護航。
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具有活動過程主動性、參與者自愿性、組織形式靈活性等特點,而且俱樂部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創(chuàng)建體育教學俱樂部,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與延伸高校群眾活動形式,推動高校體育工作順利落實,并為實施素質教育帶來一定便利[4]。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在學校各部門領導及基礎群眾配合下,由師生共同負責與管理,統(tǒng)籌規(guī)劃體育教學俱樂部教學活動及未來宏觀發(fā)展方案,更有利于拓展體育教學俱樂部發(fā)展空間。
在高校進行日常體育教學時,并非要拘泥于課堂,可以實現(xiàn)課內外教學工作的有機整合,構成二級管理機制[5]。學生在選擇體育學習項目及體育教師時,體育部可以針對相關介紹資料進行印制與發(fā)放,或者是刊登在學校門戶網站及微信公眾號中,進而提高宣傳力度,以確保學生能在第一時間內了解體育教學俱樂部活動場地、上課時間、活動要求以及具體授課教師信息等,加深學生對體育教學俱樂部的印象,從而令學生選擇心儀的體育俱樂部。
高校若想持續(xù)推進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就應從根源處突破傳統(tǒng)體育課條框,為學生賦予更多選擇權及自由度,大力倡導開放式、合作式學習方法。關于體育教學俱樂部授課時間及授課次數,切記不可做出硬性規(guī)定,不可將時間與次數量化,而是要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專業(yè)課程安排,合理調配課余時間,憑著自己的意愿選擇參與次數,從而激活學生健康鍛煉的自覺性,將“健康第一”以及“終身體育”理念貫徹到底[6]。
高校體育課程屬于公共課程,和其他學習課程間有所不同。為此,應改變傳統(tǒng)重成績、重考試的目標及觀念,將考核重點以及評價重點放在學生出勤、參加俱樂部活動表現(xiàn)、積極性以及綜合能力等方面。關于評價方式,也應盡量多元化一些,一改傳統(tǒng)教師終結性評價方法,引入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模式,并清晰給出評價結果,由教師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有效彌補自己在體育學習方面的缺陷,積極參加體育教學俱樂部活動,在反復實踐中練就體育技能。
據了解,高校每一年都會舉行各種體育活動以及體育競賽。為此,應增大相關活動及競賽的宣傳力度,進而實現(xiàn)全員參與的愿景。同時,應全面挖掘體育課程資源,了解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為學生制定針對性體育教學俱樂部活動方案。在俱樂部教學時,應堅守“循序漸進”原則。課程內容的安排應由易至難。最后,具體的俱樂部教學工作人員應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嘗試全新的教學方法,以便能順利完成俱樂部教學任務,為高校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俱樂部學習體驗,促使其在體育運動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綜上所述,新時期新課改的改革,促使高校體育教學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教學模式非常契合當代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可全面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習自覺性、體育鍛煉積極性。因此,各大高校應積極引入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致力為我國體育教學事業(yè)的穩(wěn)健進步與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