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麗
(安徽省桐城市實驗小學 安徽 桐城 231400)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以及開闊學生視野等層面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與意義。
1.1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古詩詞非常講求韻律美,而且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在愉悅的誦讀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詩詞中韻律美和節奏美的影響,發揮口、耳、眼等器官作用,于文字中領會其內涵,于涵泳中品味語言之精妙。
1.2 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古詩詞中有非常豐富的意境,非常優美的語言,以及藝術化的情感表達,是將當時人們生活經驗、經歷以及體會進行藝術化之后的表達。這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沉淀在學生的經驗積累中,使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1.3 開闊學生的視野。古詩詞中不僅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兄弟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友情,還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壯烈愛國情懷,以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哲思。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需要在書中、詩詞中通過間接經驗來擴展認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不同年級的古詩詞教學都有著一定的要求,無論是古詩還是古詞都要求在朗讀時有節奏、有押韻,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常的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朗讀教學,保證學生對古詩詞的節奏學習。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對古詩詞多看多讀。古詩詞因其本身的文學魅力而富有一定的韻味和節奏,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詞,可以掌握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味,方便后面的思想理解和情感表達。在朗讀過程中切勿盲目地讀,教師要先將古詩詞作者的生平和古詩詞的大意對學生進行傳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并通過一次次的朗讀來加深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產生的情感。朗讀教學并不是“閉門造車”,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取長補短”的方法來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通過給學生播放古詩詞相關的朗讀視頻、音頻,讓學生觀看和揣摩他們朗讀的優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將這些優點轉化為自身的優點,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古詩詞朗讀水平,教師還應該通過定期舉辦古詩詞相關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可以通過古詩詞朗讀比賽、古詩詞接龍大賽、古詩詞背誦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在古詩詞相關活動中展示自我,體驗古詩詞帶給自己的成就感。比賽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其他學生的朗讀節奏和方式進行觀察,找出其優點和缺點,并學習其優點。通過以上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幫助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還指出:要通過網絡資源和圖書館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并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很多學生由于接觸的古詩詞不多,分不清古詩與古詞的區別,因此常常將兩者混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通過網絡資源和圖書館查詢古詞,對古詞做基本的了解,再通過比較教學讓學生分清古詩與古詞的區別。例如,在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通過與其他所學古詩作比較,讓學生掌握古詩與古詞的區別:第一,古詞相比于古詩有詞牌名,例如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西江月”;第二,古詞的句子有的短、有的長,因此古詞稱為長短句;第三,古詞在格式上的變化比古詩要豐富得多;第四,古詞在結構上有上闋和下闋。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接觸更多的是古詩,教師應該通過比較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與古詞的區別。同時還可以組織古詞朗誦大賽,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古詞進行朗誦,體會古詞在情感表達上的獨特性,加深學生對于古詞知識的掌握。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更是古人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古詩詞中不但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更有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古詩詞不但值得教師和學生一起去學習,更需要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傳承和發揚。通過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和理解古詩詞,體會古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古詩詞的熱情,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