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遼寧財貿學院 遼寧 葫蘆島 125105)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A課程的重要環節,接觸的學生多,課程開設的時間較長。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教學效果難以體現。大學英語課程課時多、周期長,其在立德樹人以及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使命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1.1 教材的選擇與需求脫節。現如今多數的高校對英語教材的選擇不重視,選擇的課本內容陳舊、品類單一,忽略了教學的需要,也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從課本上學不到最新的知識信息,面對著枯燥的學習內容,并不能完全體會學習英語所帶來的語言美感。發現英語的美之所在,才會心之向往,才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1]。
1.2 教師素質有待提高。在課程思政的不斷推進中,教師們開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立德樹人,但是教師自身多年來的教學習慣會導致知識更新較慢,跟不上已更新的教學觀念和社情、國情的變化。由于所授學科的特殊性,英語教師很少關注教學理念的更新,依舊采取的是按照課本教授知識,極易造成融入課程思政不及時。大多數英語教師的關注點都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也極易產生簡單的選邊站、發表不當言論等現象。
2.1 大學英語“課堂思政”師資隊伍建設。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德才兼備的高校英語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中之重,大學英語教師只有政治站位高、思想素質過硬、德才兼備,才能承載將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課程思政”進行結合的使命。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知識架構的拓展無時無刻不受到教師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職責除了教書,更在育人。如何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技能的同時學習如何做人,如何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如何與他人、社會和世界相處,是師者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課題。所以,面臨時代提出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建設一支勇于突破、銳意進取的大學英語教師隊伍。教師必須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積極有效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系統,克服知識結構單一的局限,增強課堂教學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整合各類課程相關知識、信息并精心篩選編輯課件,不斷提升自身思辨能力[2]。
2.2 完善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大學英語教師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但其知識不成體系。希望外語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邀請優秀教師開辦講座,分析時事政治,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培訓,共同探討、研究如何把大學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習,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科技等話題。當大學英語教師建立思想政治理論體系時,能從這些話題中更深入地挖掘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內容,更生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英語教育融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更要凸顯中國優秀文化,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為祖國優秀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自覺地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2.3 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教學手段。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給傳統的以教師講授、黑板書寫為主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挑戰。英語教師應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圖像、圖表、音頻、視頻等多模態符號資源的整合,制作成由課件、音頻或視頻等資源組成的多模態文本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時,教師應適度采用翻轉課堂的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教師預先發布學習材料、設計學習任務,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充分討論與交流,在這個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扮演著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引導者、輔助者和答疑者等角色。老師曾讓每個學生準備中國文化、名人故事、名家演講、新聞播報等內容在課堂上分享交流。也曾利用藍墨云班課的平臺課前發布《20歲光陰不再來》《擁抱的力量》等TED演講短視頻,學生自學后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寫成體會文章,在藍墨云上分享,教師挑選出優秀的作者在課堂上分享。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對學生的人格完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了英語課堂的育人功能[3]。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課堂開展課程思政,有助于學生在學好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的過程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陶冶情操,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教師也將從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