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縣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以往采用的是以款項是否已付出(或收到)作為本期收益費用判定標準的模式,部分業務則采用以本會計階段發生收入、費用可否計入本期損益作為經濟業務處理標準的模式。雖然這一體系基本滿足了行政事業單位基于國家方針政策的預先核算需求,也反映了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執行情況,但是無法全方位反映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價值、負債情況,也無法保證運行成本、受托責任履行準確度。基于此,我國于2019年正式實施了新會計制度,統一了各單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致使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基于此,對新會計制度實施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發生的變化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甲單位為全額撥款型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負責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的技術服務。在新會計制度實施以后,甲單位以財務處為主導,成立了業務咨詢委員會,面對收支、預算、基建、資產、采購等重點業務進行一系列實踐探索。在新會計制度實踐初期,甲單位依據準則要求,對各項業務會計核算進行了逐一規范。如甲單位根據新會計制度規定進行了賬簿設置,將原未入賬事項進行了補充,同時對相關科目期初余額進行了調整。其次,甲單位強化了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在梳理內部控制流程的同時,對財務制度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同時根據新會計制度關于結轉結余資金的性質、構成,進一步明確了資產負債責任主體,并將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無形資產等資產數據進行了清理、核實、歸類,確定了應當補入賬款的資產初始計量價值。最后,甲單位運用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手段,對原始憑證審核及賬務記錄核對、結算,以及基于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資產經營運作、基于Internet的財務報銷申請、基于國家方針政策的預先核算等財務綜合管理系統進行完善,初步實現了財務高效率管理。
以往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方式主要是將不同類別會計憑證、項目報表、會計賬簿整合后適當選擇應用。而在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將采取具有兩種屬性的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以往以款項是否已付出(或收到)為本期收益費用判定標準的模式向以本會計階段發生收入、費用可否計入本期損益為經濟業務處理標準、以款項是否已付出(或收到)為本期收益費用判定標準的結合模式轉化[1]。針對財務會計、預算會計核算也需要在適當分割的同時建立鏈接機制,將平行記賬原則貫徹到對相關業務規定的財務會計、預算會計中。而對于歸納到基于國家方針政策的預先核算的財務收支,則需要在雙重核算的情況下進行平行記賬,優化了預算會計功能,也增加了會計核算難度。
以往行政事業單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制度僅簡單確定了相關作業者職責,沒有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內容、方式進行明晰[2]。發現問題時也經常無法尋找到具體負責人員,極易出現責任推諉情況。而在新會計制度下,對行政事業單位中不同工作崗位職責、不同類型工作環節、從業者有關職責進行了嚴格設定,并將嚴守制度、執法必嚴、有法必依原則貫徹落實到了會計制度制定實施整個過程。除此之外,新會計制度根據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對財務管理的交接工作進行了適當完善,保障了后續接手者會計核算工作規范、有序開展[3]。
新會計制度將行政事業單位總體會計核算局部內容進行了適當劃分,也對不需執行新會計制度的部分問題解決措施進行了簡要論述[4]。除此之外,新會計制度增設了財務基于國家方針政策的預先核算、收支狀況方面內容,擴大了資產核算、負債核算內容,如公共基礎設施、儲備物資、公車購買費用、公務出差費用等,并將單位預算各類項目費用支出情況、固定資產處護理內容囊括到財務籌劃方面。
根據新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應秉承科學、系統的原則,進行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方式變革。
第一,變革固化核算因素。基于新會計制度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需要將固化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因素逐步消除。同時將單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涉及貨幣確認、記錄、量化、匯報部分內容進行簡化,尤其是需合并的財政補貼類會計科目。
第二,借鑒核算方法。在新的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朝著企業會計管理工作靠近。因此,在會計核算方法變革過程中,會計人員應有選擇地借鑒企業資金核算方法、投資核算方法,以便在體現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特殊性的同時,滿足新會計制度要求[5]。
第三,注重以國有企業資金為對象的資金使用計劃、考評、監管、控制。新會計制度對會計以國有企業資金為對象的資金使用計劃、考評、監管、控制科目核算較為重視。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應根據要求強化以國有企業資金為對象的資金使用計劃、考評、監管、控制科目核算工作。同時以單位轉型為切入點,結合實際財務管理情況,將風險管理因素滲入財務管理過程,構建完善的風險壁壘,降低會計管理風險出現概率。
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優化提供了良好借鑒。在新會計制度持續實踐進程中,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也不斷涌現。基于此,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應加強對新會計制度及相關規章制度的深層次分析、學習,降低會計準則理解難度。在基于新會計制度的會計準則條例修訂完善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應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特別是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應利用日常化語言進行明晰,切實降低內部規章制度理解難度,保障固定資產實際使用情況的全面、真實反映,提升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效率。
以甲單位為例,根據實物形態,可以將單位所擁有的固定資產劃分為房屋建筑物(含房屋、土地等不動產)、交通運輸設備及其他設備。前者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主要為直線法。如辦公樓建筑面積580m2,可以暫時不考慮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為25年。則在計算一樓門面年折舊值時就可以通過原值減去凈產值后,與預計使用年限相除,隨后乘以出租面積占總面積比例獲得;而后者可以采用工作量法,以使用強度為依據,進行恰當計算。如甲單位2019年保有3輛原價值總計698541元的車,報廢殘值率為15.6%,經國資中心公開拍賣得到實際價格為85666元。總行駛公里預計6.0×105km,當月行駛8.0×103km,則當月折舊額為:698541×(1-15.6%)/600000×8000=7860.91元。
在新會計制度中,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最大的變化就是規定了單位僅存在一個會計核算主體,與之相對應的賬目核算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變化[6]。因此,為保證并賬過程中賬目銜接準確度,除設立專人開展并賬管理外,行政事業單位還需要根據新會計制度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內容的進一步豐富。
以“應付職工薪資”科目財務核算為例,單位會計應根據新會計制度相關要求,在此科目賬戶下進行“地方(部門)津貼補貼”“應付工資(含離退休費)”“社會保險費”“其他個人收入”“住房公積金”等多個二級科目設置。同時將工資依據處室職能劃分后分別計入“單位管理費用”“業務活動費用”,并由單位自行代扣個人所得稅、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稅,為工資成本的準確核算提供依據。在這一背景下,預算會計不做計提工資會計業務處理,財務會計需要計入:
借:業務活動費用-工資福利費用,單位管理費用-工資福利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社會保險費-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個人繳納其他應交稅收和費用稅收-應交個人所得稅
綜上所述,新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項目會計處理、工資會計核算、固定資產核算及折舊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均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應根據單位性質,恰當設計核算科目。同時根據合并后單位實際情況,與內部控制體系相結合,進行財務審批權限的進一步梳理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推進財務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建設,強化財務處理系統應用,切實提高財務報銷工作效率及整體會計核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