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玲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龍山學區龍山小學 安徽 亳州 233600)
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是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進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教師按照學生的個性和需求進行閱讀教學,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從而達到開展個性化閱讀的要求,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即使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同樣處在童年期,他們喜歡做能使他們從中獲得樂趣的事,因此,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首先就要激發他們個性化閱讀的興趣。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他們對世界和知識有著很強的好奇心,而閱讀無疑是使他們了解世界、滿足好奇心的一個捷徑。學生每次上語文閱讀課時,一定滿懷著憧憬與期待,可如果在閱讀課一開始,教師就將學生的閱讀節奏帶入自己的節奏,學生們將沒有機會去探索自己所期待得到的知識,所以,教師不應該將閱讀教學節奏拿捏得太緊,不能太過注重于教學效果,而忽視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課中,當遇到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閱讀情境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將自己的實際生活與課文中的情景相比較,拉近他們與作者的距離,引發他們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草原》一課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對草原的想象是什么樣的?”或是詢問去過大草原的學生,“對大草原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在草原上你都干了些什么有趣的事?”這一連串的問題會使學生們的思維飛躍到大草原上,有的學生說:“草原是一片碧綠的海洋,廣袤無垠,上面有駿馬奔馳,牛羊成群,草原的天空無比清澈”;有的學生說:“草原上有很多蒙古包,那是蒙古人民的家”。那些已經去過了大草原的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有趣經歷,如介紹大草原上的居民如何的熱情好客,馬兒如何的威武矯健,牛羊如何的溫順可愛。不僅僅是表達想法的學生,其他傾聽的學生也興奮不已,他們都體會到閱讀的喜悅,并燃起閱讀的激情,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懷著期待與憧憬進行課文閱讀。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變成一個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以我們需要確保所有的教師都了解學生的獨特內在,以相同的眼光與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并按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解釋課文。只有尊重學生才能使他們的個性蓬勃發展。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經歷,因此學生應該學會能夠與他人交談,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閱讀經驗。教師應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交流方式,以便學生表達和分享經驗。學生可以在家中與父母交談,或者與同學或其他人交談。借助經驗和溝通,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優點,發現目標差異,檢查自己,采用各種有效的策略,改進自己的閱讀習慣。學生喜歡閱讀,才能對課程進行深刻理解和學習。
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可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閱讀方法,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這些選擇由于個性、認知等差異難免出現不正確的選擇。面對這些選擇,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呢?一是不能直接否定學生的自主選擇不正確的地方,而且要肯定學生敢于個性選擇天性。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施展個性,發揮創新思維,提高個性閱讀的效果。二是做學生親密無間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探討學生選擇不正確的地方,讓學生在探討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學生不但不感覺到丟“面子”,而且會很感激教師。學生有了這樣的經歷,不但敢于個性選擇,還能夠自主去判斷選擇的正確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三是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做到“有放有收”。在激發學生個性閱讀的過程中,要及時發現一些相對錯誤嚴重的閱讀問題和一些好的閱讀方法方式,對一些相對錯誤嚴重的閱讀問題適時點撥指導,把個性閱讀引向正確的軌道,對一些好的閱讀方法方式適時肯定適當鼓勵。四是引導學生在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時候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教師需要讓學生沉浸在課文的情感世界中,并引導學生獲得更深的含義。
個性化閱讀教學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的閱讀來說有著非常大的裨益,不僅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層次。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觀點,為學生之后寫作奠定基礎,同時也讓學生汲取書籍中的能量,積極的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