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 張 峰
近年來,我國職教事業蓬勃發展,為各地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但同時,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在結構、質量、水平等方面還存在差距。為充分了解產業需求,解決職業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專業課教師技能教學欠缺等制約職業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積極與企業合作,在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推動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銜接,實現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有效提高了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
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尋求規模大、氛圍好、交通便利的企業作為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合作方。通過資質篩選,與新鄉市苗勇精工汽車修理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并籌資共同創建“產教研創中心”。該中心為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實施研究提供了人力、技術、場地、設備等軟硬件及研究環境。
學校將該專業5個教學班187名學生,組織到校企共建的“產教研創中心”上課。該中心有宿舍、餐廳、活動室及一個多功能教室(主要用于文化課教學及學生代表集會),企業拿出20個對外營業車間(工位)作為學生技能實踐課教室。
學校選派6名專業技術比較強的教師及2名學生教官進駐該中心,負責學生理論課及日常管理;企業選派20名員工對學生及教師開展技術指導。將教師、學生、員工進行分組,分派到不同車間(工位),企業方會給予一定的項目任務和經濟指標。真正將學生學習與員工上崗融合為一體,構建企業就是學校、課堂就是車間,學生即為員工、師傅就是教師、教師也是師傅的多個“雙元”格局。
進駐中心的教師既要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又要在實踐課堂進入車間進行檢測、維修;他們要想從企業員工那里學習新技能,勢必要將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也傳授給員工。企業員工是代培師傅,要在檢測、維修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同時也將技術傳授給學校教師并。學生作為學徒,既要從教師、師傅處學得知識、技能,又要與師傅一同完成企業的項目任務,每一個角色都是“雙元”身份。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能讓學生真正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工作氛圍里去,讓學生正視自己將來要面對的職業及從業環境;能讓學生接受汽車維修行業目前工資待遇“技師高”“學徒低”的局面,為了將來的幸福和自己的愛好而愿意繼續在這個行業內努力奮斗;同時,企業里技術水平高的員工薪資可觀,受人尊敬,能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大國工匠的社會地位,樹立“學技術將是未來最好的出路”“行行出狀元”的信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價值觀,增強信心和勇氣,避免出現在行業里遇到困難就退縮、轉行,真正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目標。
(2)提高學校教師技能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車間里見到的車型、遇到的故障要遠遠多于學校。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許多技術難題需要向企業員工請教。從而激發教師學習、求知的欲望和積極性,促使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提高。
(3)校企雙方深度融合,實現“雙元”育人。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教師在生產性教學中逐漸掌握實際維修技能,根據企業考核機制,通過企業考核后,成為企業員工;企業員工在輔助教學過程中積累了專業知識,強化了專業技能,根據學校教師考核機制,通過學校考核后,成為學校教師。校企雙方的深度融合,構建了“雙元”教師小組格局。
(4)有利于學校招生、學生就業。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崗位需求達到高度統一。學生到員工角色的轉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情境化;車間即是課堂、企業即是學校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效益最大化;與知名企業合作,使培養的學生品牌化。這一結果,勢必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看到學校的優勢和特長,選擇到學校就讀。近年來,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汽車維修專業逐漸壯大,招生人數逐年增多,辦學規模不斷加強,汽車專業已經成為該校的品牌專業。
同時,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既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的品德、素養、知識、能力、體質等方面的培養,又加強學生企業實踐能力鍛煉和職業素養培養,真正實現學生品德修養和知識技能雙提高,成為職業素養、職業技能“雙優秀”的企業急需人才。許多學生還未畢業,就受到用人單位青睞,實現高薪就業。
實踐證明,“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將學校搬到企業,將課堂搬到車間,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增強教師專業能力,實現企業需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為職業教育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提供了更好的教學模式,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