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琴 曾 琦 金玉子
1.九江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2. 信韓大學,韓國 11644
傳統武術在冷兵器時代,隨著火器的發展和廣泛使用,失去了實踐舞臺。如果對傳統武術一知半解,將使傳統武術遭受無妄之災。隨著武術“打假”事件的發酵,一些媒體居然說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舞術”,甚至有人極端地認為傳統武術就是“騙術”,這給傳統武術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西方一些媒體也乘機歪曲事實,抹黑傳統武術,企圖否定中國文化。所幸武術主管部門采取了相應措施:理論方面,組織國內武術專家學者積極撰稿,為傳統武術“撥亂反正”;技術方面,散打運動員集體為傳統武術站臺,壓制了徐某某之流的囂張氣焰,國內武術界出現了空前團結的局面。作為熱愛和關心傳統武術的業內人士,我們對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了以下發展對策。
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儒家、道家和中醫緊密聯系,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技術體系,風格各異的演練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武術愛好者的目光。許多國外武術愛好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傳統武術,并不是為了提高格斗技能,而是想通過練習傳統武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強調“仁者愛人”。練習傳統武術的主要目的是強健體魄,并不是為了爭強好勝,即使比武也是點到為止,傳統武術不僅是技擊、健身之道,也是修養精神和凈化人格的最佳途徑。儒家恪守“忠孝禮儀”,認為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傳統武術也恪守這樣的道德標準。在比武切磋中,傳統武術習練者常是以制服對手為主,但盡可能防止出現大的傷害。《少林七十二藝練法》告誡說“技擊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特別是傳統武術中某些技法的創立并不是以打傷對手為目的,而是以救人為初衷。《羅漢行功短打》記載少林武術中點穴法就是為了讓對手“心神昏迷,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這些事實充分體現了傳統武術中儒家“仁”的思想。“天人合一”和“以柔克剛”的道家思想對傳統武術影響深遠。“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中心思想,道家崇尚自然。傳統武術講究師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傳統武術練習者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修煉傳統武術不單是習練拳法、腿法、膝法和摔法,更是要求拳法、腿法、膝法和摔法的整體協調性。所以,傳統武術在重視肌肉力量訓練的同時,還強調內功調息,以達到平衡身心的效果。外功與內功的合練,正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另一重要觀點“剛柔論”在具體戰術上對傳統武術有重要意義。表現為傳統武術非常推崇“以柔克剛”“后發制人”的戰術理論。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此“柔”并非軟弱無力,而是有條件的,要想勝人,必先隱忍,然后抓住機會,絕處逢生。
傳統武術修煉者常道:“武、醫不分家”,體現了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的密切聯系。醫、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東漢名醫華佗,他模仿虎、鹿、熊、猿和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形態,創編了流傳后世的“五禽戲”。明清以來興起的形意、八卦、太極等內家拳術,在創編過程中都受到中醫的影響。許多傳統武術名家既精通技擊,又精通中醫,如:黃飛鴻、王子平和鄭懷賢等。傳統武術中的點穴功法就是以中醫的經絡學說和子午流注法為理論基礎。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記載: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惡少侮之者,為征南所擊,其人數日不溺,踵門謝過,乃得如故。牧童竊學其法,以擊伴侶,立死。征南視之曰:‘此暈穴也,不久當蘇’已而果然。”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封閉性、保守性和模糊性,傳統武術是典型的經驗的產物,存在許多牽強附會乃至迷信的傳聞。如:少林棍法附會為緊那羅王所創;太極拳傳說為張三豐所創;少林拳據說為達摩所創等。許多門派為了炫耀自己是名門正派,大肆神化本派前輩的武功。如:少林派吹噓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武當派宣揚張三豐“得玄帝天授”;太極拳則迷信某前輩“踏雪無痕”等等。近代,唐豪《少林武當考》的發表,開創了破除傳統武術中封建迷信的先河。另外,傳統武術實用至上的思想觀念,使傳統武術領域基本上沒有純粹的理論工作者。傳統武術要想快速發展,必須有專門的理論工作者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對傳統武術的理論進行剖析與發展。
傳統武術中常見的硬氣功,由于表演效果好,頗能唬住不懂武術的人。如:“油錘貫頂”和“汽車過身”等。表演這些節目,看起來很嚇人,其實只要體格好,明白訣竅,稍加練習即可表演。道理很簡單:“油錘貫頂”,表演者頭頂5塊紅磚,另一人手拿鐵錘,大叫一聲,錘到磚碎。人的頭骨很堅硬,執錘者配合默契,看起來勁力十足,實際上鐵錘一接觸紅磚時,制動用力,力再隔了五塊磚作用到頭頂時,力量已相當小,體格健康的人絕對可以承受。所謂“汽車過身”,硬氣功表演者必須在身上放塊寬大結實的木板,以增加人體的受力面積,汽車緩緩的開,作用在人身上壓強已變小。此類表演有的利用物理知識,有的利用生理結構,他敢你不敢而已。此類表演型硬氣功參加晚會節目,使觀眾身心愉悅,本無可厚非,但某些假大師招搖撞騙,嚇唬外行,把此類硬氣功吹噓成“神功”,可以達到“隔空打人”的效果,趁機大肆斂財,對此應多做理性指導。
最近數十年,隨著競技武術的推廣,傳統武術越來越沉寂。在大家的眼里,競技武術是政府的“寵兒”,競技套路花樣百出,“高、難、美、新”令人眼花繚亂,競技散打技術簡單,易學易用。的確,傳統武術論表演效果不如競技武術套路,擂臺上又打不過競技散打,似乎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相當長時間內,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的擁護者相互叫板,“傳統”與“競技”的爭論從未徹底平息過。我們認為,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同源不同流,相輔相成,競技武術在競技領域大放異彩,傳統武術應該走以健身為主,防身為輔的道路。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遠逝,傳統武術的實用價值逐漸削弱,其健身價值卻得到大家的認可。清代王宗岳在《十三式歌》中提到:“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我們從中可以發現,清代武術的社會價值已發生重大變化,武術練習者主要目的希冀“益壽延年”。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成為主要價值。在2016年10月25日頒布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人的壓力越來越大,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成為大家的共識。人一旦上了年紀,籃球、足球和排球等劇烈運動都不適合健身。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拳、八段錦和五禽戲由于對場地要求不高、節奏緩慢和身心平衡等優勢,大受歡迎。
傳統武術在古代主要的社會價值在于技擊。隨著法治社會的建立,某些傳統武術技擊習練者認為:在講究規則的擂臺上,打不過散打。在日常生活中,“踢襠、鎖喉、挖眼睛”似乎無用武之地。其實不然,社會再發達,警察再多,突發事件永遠不會徹底消失。部分特殊人群:軍隊、警察和保鏢,在執行任務中,傳統武術中的技擊功能就能得以合法使用。還有,極少數喜愛傳統武術技擊的習練者,把技擊當成宗教般信仰,日益操練,以將本門派技藝傳承下去,這種精神尤為可貴。
由于傳統武術門派眾多,技法的運用各有側重,缺乏統一的競賽規則。同時,門派觀念也使他們很少交流,這便失去了提高、改進和發展的機會,時至今日,傳統武術的實戰經驗已在退化或失傳。要發展傳統武術,必須以全民健身為主,適當組織比賽,重在參與,設定相應的競賽規則,使各門派傳統武術練習者有交流的平臺,從而促進傳統武術的發展。 浙江省武術協會舉辦的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傳統武術分套路比賽和技擊比賽,其中技擊比賽又分徒手比賽和器械比賽。傳統武術器械眾多,我們可以設置長兵和短兵比賽。傳統武術大會的金牌不僅代表某個項目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體現對挖掘出來的優秀傳統武術項目的認可,鼓勵對這些項目的繼承與研究。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已舉辦了十四屆,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參賽人員不斷增加,優秀傳統項目不斷涌現,優秀傳統項目的內容不斷豐富。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武林大會》以民間傳統的“擂臺比武”形式招募傳統武術練習者,并在相對統一的技術、規則限定之下切磋,實現同門派系,決一勝負,同時這種設置有利于向觀眾系統介紹某一拳派的風格特點和發展演變。所有參賽選手不佩戴拳套,真實生動地展現中華武術手上的技法,無論是整體過程還是賽事的小細節上都是別具一格的地道的中國武林味,《武林大會》的舉行,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對原汁原味的傳統武術的實戰展示,使觀眾體驗到的是與散打、拳擊不同的激烈驚險。
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傳統武術流派不計其數,門戶之見嚴重。師徒制的傳承方式導致傳統武術的保守和神秘。家族武術“傳子不傳女”,以模擬血緣關系的師父只把真功夫傳給入室弟子,一般弟子只能學一點皮毛,這限制了傳統武術的廣泛傳播。由于傳承方式過于保守,傳人太少,一旦出現意外,傳統武術就容易出現“人去拳亡”的局面。李小龍出生在香港,拜詠春拳高手葉問為師,苦練南派詠春拳,可謂正宗的傳統武術傳人。難能可貴的是,李小龍勇敢地消除門戶之見,不恥下問,向跆拳道、拳擊、空手道和擊劍高手學習,終于創立了截拳道。同樣,中國散打也是融合了傳統武術實用技法,借鑒了世界其它流派武技,形成了“遠踢、近打、貼身摔”的技術風格。散打的側踹腿就深受李小龍截拳道側踢腿影響,上世紀九十年代,側踹腿是散打運動的標志性腿法,中國散打運動員在與國外拳擊、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高手的比賽中,令對手大吃苦頭。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武術應融入時代潮流,各拳種可打破門戶之見,公開舉辦各種培訓班,廣收門徒,以擴大本拳種的影響。同時,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傳統武術傳人應多出著作和光盤,采取線上、線下授課,傳統武術傳人既獲得了經濟利益,又培養了更多的傳人。太極拳能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這得益于當年陳長興敢于打破門戶之見,將陳式太極拳精髓傳給楊露蟬之舉,后者在京城將太極拳發揚光大。隨后,太極拳在一百多年的流傳中就發展出了陳、楊、吳、孫、武等許多流派。
傳統武術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作為一門古老的技藝,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浪潮中,或許一時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或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但是,作為熱愛和關心傳統武術命運的人士,我們絕不允許別有用心的人肆意詆毀傳統武術,而應該積極獻言獻策,為傳統武術健康發展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