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劉傳勤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少林武術”一詞的大量使用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體委開展武術的挖掘與整理工作,少林與武術便被一些學者聯系在一起,以少林武術為題的許多著作也相繼發表。目前,在中國知網上能查到的最早以少林武術為題的文章為1982年陳聯發表的《<少林寺>與少林武術》,文章指出少林寺之所以馳名古今是因為發展了少林武術的緣故。[1]趙海軍對少林武術的定義是:根植于傳統社會文化及外來宗教文化土壤之中,寄附于佛教圣地,吸收了中國古代武術百家之長,形成了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具有武術實戰的技擊攻防涵義的技擊之術。[10]雖然現在無法對少林武術做出明確且統一的定義,但少林武術依托于中華文化的背景而產生,與少林寺有關,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起初,一些人認為少林武術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達摩或跋陀所創,后來經過專家學者們的研究,這兩種說法均經不起考證。馬愛民教授的課題小組經過搜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發現達摩在到達和離開嵩洛時少林寺還沒有建立,所以達摩不可能與少林寺和少林武術發生任何關系。少林初祖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弟子們安于習法,完全是虔誠的佛教徒,與習武毫無關聯,所以跋陀也不可能是少林武術的初創者。[3]除此之外,少林武術隋唐起源說認為隋朝末年戰火紛飛,少林寺的僧人們選拔英勇善戰之人習武來保護寺院的安全。少林寺十三棍僧也曾幫助處于劣勢的李世民擊退王仁則,為唐軍一統全國立下大功。從此,少林武術名聲大振,少林習武之風也變得更加盛行。[4]但“十三棍僧救唐王”只是一件武事,并不能說明是少林武術如何,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少林寺的僧人們曾經參加過幾次軍事行動而已。[5]有據可循的是今河南省安陽市的鄴下寺院為稠禪師最早的習武地點。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間,稠禪師來到少林寺成為最早的武僧,在其主持少林寺后,少林寺習武風氣漸濃,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了精湛而豐富的少林武術。我們可以看到少林武術的起源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與當時所屬王朝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明朝少林武術與佛教的結合使其名聲和影響力逐漸擴大,此時期出現了“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的口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對少林寺的支持與獎賞,少林寺在明朝時期蓬勃發展,少林寺眾僧人為報恩在保家衛國方面也是義不容辭沖鋒陷陣。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聘請少林寺的武僧現場進行少林武術的教學,在訓練軍隊時將少林拳法納入訓練動作當中,與其他姿勢組合編著了著名的拳譜《拳經》,可見明朝時期少林武術的發展與少林武僧參戰有著密切的聯系。同一時期少林武術器械也得到極大的發展,是少林器械武藝成熟的關鍵期。曠文楠研究表明棍術是少林器械最先發展的武藝。明中葉依托于佛教產生的少林寺以慈悲為懷,棍棒非鐵制兵器且沒有刀槍的鋒刃,適合佛門弟子使用,棍術的發展也趨于成熟。[6]少林槍法出現于明朝后期,在明末清初趨于成熟。《手臂錄》是明末清初武術家吳殳對槍法論述的重要著作,該書詳細介紹了諸家槍法,論述也涉及了最早的少林槍法專著《夢綠堂槍法》。[7]明朝建立以后少林武術逐步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少林文化底蘊的棍法、槍法等武術器械的使用,少林武術廣泛流傳開來。
相對于明朝時期對政府有一定的依賴性來說,清代的少林武術逐漸脫離了統治者的意志開始獨自發展,少林寺與政府的矛盾是其獨立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后,少林寺仍有反清復明的思想,許多明朝遺民也將少林寺作為自己的避難所或以少林寺做掩護繼續從事反清斗爭。《會薄》中也記載了當時少林武僧曾幫助政府平定戰亂但卻遭到統治者的誣陷,僥幸逃脫的五名武僧結盟為洪門五祖,創立了天地會。[8]少林拳在清初發展趨于成熟且逐漸形成體系,雖然明代就有少林拳的出現,但卻遠落后于器械的發展,且少林拳在明代也未得到應有的認可。乾隆時期《少林衣缽圖譜》的前兩卷均是對少林拳法內容的講述,該書的出現反映了少林拳的技擊技術以及各家拳法之要領和口訣。除此之外,由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陳松泉、張鳴鄂撰寫的《拳經拳法備要》也是一部以記述少林拳為主,兼容民間拳術的著作,該著作是清代拳學發展史上第一部成文最早、體系完整的拳學文獻,反映了清代前期少林拳發展的概貌。鑒于棍槍等器械武藝和少林拳的成熟,明清兩時期是少林武術發展的大繁榮時期,也是少林武術能得以流傳發展的重要時期。
到了民國時期,許多的武術典籍被挖掘整理,少林武術典籍作為其中之一也受到武術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該時期也是出版印刷社發展的高峰期,有研究表明該時期有關少林武術的書籍出版共五十七本,拳術占大部分。尤其是20世紀20~30年代,少林武術出版書籍的出版最為集中。[9]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并在其下設立少林門和武當門,這也促進了少林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可見民國時期因為印刷和出版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少林武術專著的出版,同時,因為這些少林武術專著的出版也提高了少林武術在群眾中的認識,對少林武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955年國家體委在運動司下設武術科,1986年成立了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隨著一系列武術賽事的開展,少林武術也吸引了一大批人的關注。尤其是電影《少林寺》得到一致好評,也正是通過這部電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少林武術產生興趣,并自覺加入到學習少林武術的隊伍中來,少林武術熱隨之到來。2000年少林武術在國家體育總局的批準下被正式列入全國體育比賽項目。2006年少林功夫再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少林武術館校的開設也說明少林武術逐漸走向社會化,并希望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少林武術的習練中來。少林武術的發展也應順應市場經濟,積極舉辦少林武術賽事,使少林武術走向國際。
少林寺和少林武術表現出強大的生命活力,隨著時間的沉淀作為中華武術的代表被傳承下來。在少林武術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明清時期是少林武術的發展的關鍵節點,該時期所發展成熟的器械武藝和少林拳術對少林武術能不斷延續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代少林武術在國際文化交流和傳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