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欽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082
武俠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發展是從出現至今未曾間斷的,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不僅是為國為民的浩蕩,更有為友為鄰的溫潤。《秦時明月》作為首部三D武俠動漫,分為8部陸續推出,劇情跌宕起伏,造型設計清新細膩,是根據已故臺灣作家溫世仁先生的遺作《荊軻外傳》改編制作而成,已經發行至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連續榮獲60多項國內外重量級獎項和榮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動畫愛好者。[1]其故事主線發生在秦朝建立到項羽攻破咸陽城結束,依托這段歷史背景,結合傳統思想文化以及人物故事架構和藝術特效渲染,不但較為完整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的武俠形象,而且將金庸先生曾寫到的“俠之小者,為友為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文化內涵在這里進行了完美的體現。
武俠文化的歷史傳承與中國武術、中華民族品格的形成具有關聯性, 歷史悠久的中國武術與中國人推崇重然諾、講信譽、臨危不茍、舍生取義的品格共同創生了中國的武俠文化。[2]立足于秦朝時期的武俠文化即是受秦朝時期社會環境的影響;又是當時人民群眾自身心理需求的一種體現。首先,春秋戰國時代的結束并未帶走它給人民帶來的影響,保衛家國的尚武風氣便是最好的映射;其次,秦朝一統六國結束了戰亂紛爭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人們思想的個性化發展;最后,始皇帝部分政策的錯誤施行激發了與人民的矛盾,人民渴望脫離這種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態,對于行俠仗義的武俠形象更有些許向往。并且同時期諸子百家大發展的各種思想理念更是對普通民眾的思想進步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基于多種因素的推動,使武俠文化在秦朝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動漫是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出現的一種新興產業,它是通過天馬行空的故事架構、造型細膩的動漫人物、夸張絢麗的藝術特效、情節連貫的故事線索等向大眾呈現的作品。作為一種較為受大眾喜愛的作品表達方式,動漫作品的數量與質量在逐年上升,其內在的功能作用也被逐漸挖掘出來。比如,動漫在漸進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了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歐美、日本等國外的動漫產業發展就已經走在了世界前端,在它們的動漫作品里滲透了大量的本國文化元素,在向其它國家人民輸送優秀動漫作品的同時也向其他國家進行了文化侵入,增強了本國在世界上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反觀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就較為落后,缺少天馬行空的作品內容、制作質量有待提高、缺少品牌意識等,使我國的動漫產業很少出現能夠風靡世界的作品,這使動漫在助力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上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通過分析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國首部三D武俠動漫《秦時明月》在展現武俠文化時所運用的方法技巧,聚焦武俠文化這種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為我國的武俠動漫作品的創作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在助力我國動漫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立足于武俠文化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渠道,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提供新動力。
武俠文化在《秦時明月》這部動漫中的展現首先是依托了秦朝建立到攻破咸陽這段歷史背景進行了整體大框架的構造。在這段歷史中,秦始皇一統六國,并在之后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包括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整個過程加快了秦朝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從而推動了人民思想的進步。同時,秦朝一統后,人民經歷過長期戰火的洗禮,他們民風彪悍且較具尚武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武俠文化在當時的發展。這段歷史背景的選擇將武俠文化的框架展現在觀眾眼中,尚武的民風、政治制度的影響、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思想的發展等都是秦朝武俠文化發展的推動因素,通過動漫中故事情節的不斷推進將其一一展示給了觀眾。
如果說《秦時明月》是通過歷史背景構筑了武俠文化的大框架,那么在武俠文化的內涵和細節的描繪則是通過劇中無處不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古代,劍是尚武精神的象征物,自誕生之日起,武俠就被人們與劍聯系在一起。[3]劇中對武俠文化的展現有一部分是通過劍文化來表達的。《秦時明月》中共有十大名劍:秦始皇的天問劍、蓋聶的淵虹劍、劉邦的赤霄劍等每把劍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外形特點。一方面每把劍都與其主人性格氣質相對應,比如,蓋聶佩戴的淵虹劍是鋒芒畢露的,秦始皇佩戴的天問劍是巍峨在上的,每一把劍都像是其主人的身體與精神的延伸,仿佛是具有了生命一般。另一方面,是將每一把劍當成一個放大鏡,使佩戴者自身的思想精神更好的展現出來,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的體會這些武俠劍客的人物特點和思想精神。劇中具有不同思想主張的諸子百家也對構建武俠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思想流派,如墨家主張非攻兼愛。在這里,不同的思想流派更像是將武俠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價值觀展現給了觀眾。非常能夠體現一部劇人文色彩的臺詞部分,在《秦時明月》中更是設計的非常巧妙,不僅貼合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而且具有濃郁的東方韻味,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獲得觀眾對這部劇的認同感,讓觀眾可以將自身代入其中,更好地感受那個時代的人文環境。在這里,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賦予了武俠文化勃勃生機,武俠文化是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根源在傳統文化之中,《秦時明月》在表現武俠文化時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令武俠文化具備了深入觀眾心靈的能力,觀眾能從內心接受這種表達方式。
整部動漫中出現了多樣的人物角色,而且每個人物角色的個性特點和人物形象都各具特色。觀看這部劇我們可以感受到天明是一個比較活潑、熱心、充滿青春活力的人,雖然有時候會耍滑頭,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來都是敢于擔當,勇往直前。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不僅帶給了觀眾不同的情感思緒體會,更為重要的是每一位人物角色在劇中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處事風格,他們都在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不是一位完完整整的武俠,但是他們所經歷的事情,所展現的為人處世的風格,都有向觀眾展示了武俠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人生觀。正如作家金庸所寫到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不同人物的塑造使武俠文化有了不同層面的具體展示,而這也迎合了不同性格觀眾的觀看喜好,對于與自己性格、處事風格相同的角色,觀眾們會給更加關注,在關注過程中,這些角色,所呈現的某種角度的武俠文化內容就更加容易被相應的觀眾們了解、思考,既讓觀眾得到享受,又對觀眾進行思想引導,讓觀眾們感受武俠文化真正的美。
動漫的優勢之一就是其美輪美奐的藝術特效手段。它可以將在現實中很難實現的場景通過藝術特效進行展現。比如很多人心中都曾有過自己化身蓋世英雄以一敵百,為正義而戰、為人民而戰的幻想,動漫就可以通過它的藝術特效手段將這種幻想場景呈現在觀眾面前。《秦時明月》作為中國首部3D武俠動漫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精心創作的藝術場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劇中美輪美奐的亭臺樓閣和茅草屋等中國古風建筑帶給了觀眾相應的時代感體驗,將武俠們生活的古代場景再現到觀眾眼前;而劇中更加精彩、華麗激烈的戰斗場景不僅讓觀眾的視覺享受上升了一個臺階,更是把觀眾心中對于武俠的種種幻想進行了一個詮釋。
這種藝術特效的運用將存在于字面上的武俠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讓觀眾既能跟隨他們體會人間疾苦,又能伴隨他們用手中的劍蕩盡不平。在視覺享受的過程中充分體會武俠文化的深厚內涵,并且藝術特效的存在將武俠文化注入了精氣神,呈現在觀眾眼中的武俠文化不再是刻板的文字內容,而是讓觀眾記憶深刻的動漫視頻。
武俠文化的根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武俠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展現武俠文化應當通過多角度、多個切入點細致展現,動畫、視頻等傳媒渠道對于表現和傳播武俠文化一類的思想精神也有其獨特的方式,中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動漫作品的創作可以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中國獨特的東方風韻,使動漫作品在內容和風格上發掘更多可能拓寬的發展空間。動漫如果能夠從中國文化寶庫借鑒更多的內容,這樣既能促使動漫產業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的創新發展,又可以向世界輸送飽含中國元素的優秀動漫作品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