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思琳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 521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游短缺型國家到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旅游市場逐漸完善,酒店行業服務質量也逐步提高。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特別是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大數據時代,使旅游酒店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在“互聯網+”大背景下,高校酒店管理專業必須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把握好酒店業人才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建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行業對新型酒店“互聯網+”人才的需要[1]。
“互聯網+”與酒店行業的結合使這個傳統行業重新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動力,互聯網轉變了酒店的運營模式,主要體現在銷售環節及用戶體驗環節的互聯網化,消費方式的便捷化使得行業的市場擴大化,同時也改變了人們預定酒店和住宿的體驗[2]。
“互聯網+”酒店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酒店保持自身不斷的學習性和創新性,否則很容易在高速發展的市場中與其他同行業競爭者拉開距離。“互聯網+”背景下的酒店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好傳統酒店管理的理論知識和酒店服務技能,而且要向綜合應用型人才轉變,具備互聯網與信息處理的能力并且要求具有創新能力以及個性化服務與管理能力。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對酒店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傳統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很大程度都是沿用研究型大學旅游酒店管理學科體系,注重于傳統酒店管理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服務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的實踐及應用能力欠缺。另外,傳統高校對于信息化技術應用、智能移動平臺的創新應用、網絡新媒體營銷等能力的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比如,在“酒店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有些高校采取理論的形式進行教學、有些高校使用OPERA等酒店管理系統進行教學。但在實際的酒店運營中,基于云端的酒店管理系統已成為新趨勢,高校對于酒店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落后于市場上的要求[3]。
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由于本科知識體系的復雜性和本科專業學時數壓縮的原因,傳統高校教育多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且授課進度較快,導致師生間缺少互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辯證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課程考核方面,傳統高校考試多采用標準化答案試題來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習慣用背誦的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和復習,不僅使得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得不到鍛煉,更不利于互聯網創新意識的培養[4]。
酒店行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需要高校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培養,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軟硬件設施配套不夠,導致學生在校內缺乏實踐學習的機會;其次,旅游酒店類比賽未列入A類比賽,老師和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也不高。另外,課程實踐環節設計過程中實訓目標不明確、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造成學生實踐能力較弱。
在校外實踐中,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多在傳統酒店進行實習,存在的問題包括酒店人力資源緊張導致學生一般在基層服務崗位工作,另外學校沒有根據不同崗位設置明確的實踐學習目標和持續的實習指導,導致學生實踐效果不理想和實踐成果評估難的問題[5]。
教師作為高校教學中的主要力量,對高校人才培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高校教師只有自身掌握了職業技能并且與時俱進,才能把崗位技能、服務和管理理論及行業資訊帶給學生。雖然當前多數高校教師對酒店管理知識掌握透徹并且有豐富的教學經營,但對“互聯網+”時代下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技能的認知較為落后。這是由于高校老師缺少與行業的聯系,很少有教師能夠同時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實操技能并且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
首先在建設科學的課程體系之前,高校酒店管理專業要先明確“互聯網+”時代酒店行業人才的需求,并在酒店相關企業中開展調研,結合具體的用人要求,以具體的工作崗位為出發點,確定崗位所需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比如增設APP運營管理、酒店新媒體營銷等課程,以增加專業課程信息化的廣度和深度[6]。
在課堂教學方面,要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有效融入信息技術和手段或使用互聯網交互式學習平臺,比如:將酒店管理專業知識與新媒體結合,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學生喜歡的新媒體工具,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拓寬視野。另外,酒店管理專業課程也可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以學生為中心,更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
三位一體即“課堂實驗教學—課外科研項目實踐—專業實習”。
在校內,結合酒店管理專業的長遠發展規劃,加快建設“互聯網+”智慧酒店服務管理實訓室,構建初具規劃的酒店管理專業群實訓體系,并逐步完善,實現以技術為支撐,還原工作場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實踐模式。
學生在校期間,可通過減免學分、優先評優、物質獎勵等方式引導學生申報或參與相關科研項目研究,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相關比賽,比如“尖峰時刻”酒店管理模擬全國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通過這兩種形式鼓勵學生認真學習“互聯網+”背景下的酒店管理基礎知識并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 +”背景下的酒店業與其他產業關系非常密切,關聯度較高,其所需的知識技能是交叉融合的。目前,酒店管理專業教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師往往是計算機系的教師,他們對信息處理知識和計算機的應用非常精通,但對酒店專業知識并不了解,而本專業的專業任課教師對計算機和信息技能的掌握又不夠,因此,急需培養或引進一批既精通專業知識,又精通計算機、通信學科的跨界型雙棲專家。
首先,應針對本專業教師制定信息技術應用類的進修培訓計劃,以彌補其計算機專業技能的不足;其次,應鼓勵教師到酒店、企業掛職鍛煉并深入到一線崗位中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頂崗,同時可利用酒店企業資源讓學生深入酒店內部進行現場教學。
“互聯網+”背景下對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應緊跟社會與行業的需求做出改變,通過完善課程體系、改變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深化實踐平臺、建設“雙師型”隊伍,打破傳統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學生的社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