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鵬 焦 強
1.吉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武術作為民族與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體育教育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助力教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推動學校競技體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對于武術運動教練員隊伍建設最為重要,培養一批卓越的高水平武術教練員,引進優秀的武術師資力量是新時代學校競技體育的重要責任與使命,是推動我國武術運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2]
在思想理論建設上,學校武術教練員積極創設和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運動員自主學習武術的最新成果。其一,依靠學校開設的“武術論壇”,組織學生運動員與國內外知名武術專家近距離接觸,增加同學們與武術名家名師思想碰撞的機會;其二,成立武術學社,舉辦武術理論經典閱讀大賽,引導廣大青年主動學習和研究武術理論經典,鞏固思想理論基礎,提高武術思想覺悟,為增強學生運動員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武術科研人才,武術社團致力于為學生運動員營造研究實踐的良好氛圍。[3]其三,組織專業武術教師指導科研立項,設置武術專項基金進行科研招標,鼓勵學生運動員參與武術相關科研工作;其四,積極開展校外武術實踐活動,組織武術體驗團隊、科研團隊、志愿服務團隊等,讓學生運動員走出校園,融入武術,以理論指導實踐行動,以行動加深理論感悟;其五,以武術論文大賽的形式檢驗學生運動員研究成果,并將優秀武術作品集結成刊。
武術教練員在學校武術教學與訓練工作一線,是增進師生、生生之間武術共同體的重要橋梁。[4]學校武術組織一般包括武術協會、武術社團、武術聯盟、武術俱樂部等。新時代學校武術社團以“優化社團管理,凝聚社團精英,打造卓越團隊”為工作理念,實行主席團負責制。多年來,我國的學校武術社團先后舉辦了社團武術文化節、武術技能大比拼等系列活動,為武術社團間的交流互動、武術社團骨干的能力提升和擴大社團活動影響力的搭建了廣闊的平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武術聯盟的積極倡導、大力支持和正確引領下,一批體系完善、規模龐大、活動豐富的武術類社團不斷涌現出來,進一步帶動了學校武術社團的蓬勃發展。
學校武術教練員始終以“弘揚傳統”為主線,以“開放育人”為目標,緊密圍繞學校武術教學與訓練工作,結合專業特色,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武術理論學習、武術主題團日、武術社會實踐、武術志愿服務、武術學術創新、武術科普等各項活動,探索出了一條彰顯武術學科建設特點并符合青年成長需求的特色發展之路。[5]學校武術教練員肩負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素質、社會實踐能力的重任,可以通過群眾性學生運動員武術組織積極探索“研本互動”模式,促進武術學術交流與溝通,發展與繁榮武術文化。[6]通過學生運動員專業發展培養實踐能力。
學校武術教練員本著“發揮專業特色,促進專業成長”的原則,以開展武術活動為重點,在新時代以建設武術共同成長小組為創新點,帶動與加快了學校武術的推廣,發揮了學校武術教練員普及武術知識、推廣武術文化的良好氛圍。[7]學校武術教練員結合武術第一課,整合資源,圍繞武術理論學習、武術知識傳遞、專業實踐等活動,打造 “武術教練員技能大賽”、模擬武術課堂“老師來了”等專業品牌活動。學校武術教練員以堅持“學生運動員結合專業學習、自主選擇導師、導師全程指導”,實現“指導、實踐、監督、服務”四級聯動。[8]以武術培訓交流活動為切入點,以武術教育實踐基地為輻射面,全面提高學生運動員武術研究創新能力。同時,整合優勢資源,積極鼓勵學生運動員參與武術學術科研與創新活動,服務社會,深化學生運動員武術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將武術專業性服務與普適性服務相結合,武術品牌活動的打造與自發性團隊活動相結合,武術集體參與與個人參與相結合等手段,形成武術實踐基地和校內武術后備人才培養的供需對接體系。[9]
教練員隊伍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是制約和阻礙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建設的關鍵要素之一。[10]當前,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存在年齡老化、性別比例不均衡、中青年師資銜接斷檔的尷尬困窘,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專業水平不高,對新知識的更新不完善、不系統、不及時、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教練員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拉低了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的綜合水平,制約了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的終身發展。[11]
當前,我國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特別是缺乏獎懲措施和激勵機制,學校對武術專業師資待遇分配不均衡,激勵和刺激作用較小,相關配套機制不健全,未能針對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的整體情況出臺相關政策辦法,嚴重制約了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我國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教學和科研水平較弱,導致對于高水平武術教練員隊伍很難正確把握,缺乏相關政策吸引業內專家和行業領袖到校任教,現有教練員隊伍教學和科研水平一般,教練員隊伍層次不一,缺乏核心領軍人物。針對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緊缺的尷尬困窘,急需優化和調配師資資源,構建教學能力突出、專業水平高超、科研潛質卓越的武術教練員隊伍。
我國學校武術教練員隊伍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的整體把握,教師對待教育教學的思想松懈,與學生運動員缺乏溝通與交流,難以發揮教師的責任和使命。特別是在課堂中教學積極性不高,對教學重點與難點把握不清,對學生運動員的生活和學業漠不關心,缺乏師德精神,導致教師和學生運動員之間未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在教學中難以凸顯武術教師高尚的職業素養。
學校武術教練員成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持續、長期的系統工程。師資培養必須結合本專業和本學科的實際情況,合理布局、長遠規劃,并著眼于未來,合理制定適合學校武術專業師資中長期發展的規劃,優化中青年教師的結構,優先引進和選拔一批具有高學識、高學歷、教學技能扎實、科研水平突出的專業教師,應對學校武術教練員的成長進行職業規劃,鼓勵年輕武術教師積極進取,制定個人成長規劃方案,把個人職業成長方案與教師隊伍發展融合在一起,為推動學校武術教練員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提升學校武術教練員的專業化發展進程,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加大對政策制度的研制,并盡快出臺和頒布相關措施。積極構建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師資保障機制,對武術教師薪資待遇、福利水平、獎勵措施進行政策引導,提升對武術教師科研獎勵、績效獎勵、教學獎勵、競賽獎勵的力度,全面推進和完善師資保障機制,對教師晉升評聘及創新成果提供良好的平臺和空間,鼓勵學校武術教練員開拓進取,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12]
為加強武術教練員隊伍建設,滿足學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發展,構建武術專業教學與科研團隊,應引進和聘請校外高水平人才到校任教,可采取客座形式、外聘形式、兼職形式,吸引校外高水平人才到校講學,提升人才引進經費和出臺引人政策,與校外武術專業專家積極交流,爭取合作。此外,學校武術教練員應定期進修和交流,鼓勵教師參與職后培訓,提升素養,更新知識儲備,提升學校武術教練員水平。
應加強對學校武術教練員責任意識的培養,鼓勵教師發揮自身所長,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培育新時代卓越的武術專業學生運動員,應積極鼓勵武術教練員組建學習共同體、道德共同體,通過強強聯合、深入交流、互相協助的方式,推進學校的武術教學改革,以愛國情懷培育學生運動員,以助人之心培育學生運動員,以奉獻之心幫助學生運動員,從而實現學校武術教練員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