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趙曉亮 江 航 郭振華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纏絲拳傳承至今已近300年,拳械內容十分豐富,傳承地域較廣,特別是在重慶市榮昌區習練人數眾多。2009年,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纏絲拳顧名思義“纏者、絲者。”柔化纏繞,化力打力。關于纏絲拳的創立歷來眾說紛紜。較為可靠的說法是:纏絲拳為清康熙年間的楊德三所創。清雍正年間,楊德三師從武當山龍門高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醉心習練太極拳多個春秋。功成后任朝廷禁軍教頭。清雍正時期,楊三德看不慣清廷的反動統治,于是加入了反清的秘密組織。由于有人揭發,事情敗露,于是離開京城奔走于四川、江西等省,為了逃避緝捕而遁入空門。在道觀,隱姓埋名的楊德三潛心鉆研武學,感悟內外家拳法的玄機奧妙并與道教文化中的易理相融,以纏絲勁為本,進而研創出纏絲拳。至第六代傳人姚玉堂時,其深知各門派各有所長,纏絲拳要屹立于武林之中就必須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于是在纏絲拳創拳 “六路短打,八步纏絲”的基礎上,又創編出了第七路平樁、第八路總樁。即纏絲拳“軟八架”和“硬八架”以及后來的第九路滾龍樁。此時纏絲拳體系更加完善。
纏絲拳體系中包含有纏絲連環拳、劈手纏絲等36套拳術套路;纏絲劍、盤龍扭絲棍等22套器械套路;一打二、一打三、二人對練(一打一)等對練套路;練功十八法、桶子功、十八練功法、太子勁等18套功法練習以及丹道練功、易學絕技等方法。
(1)螺旋纏繞、剛柔相濟。纏絲拳創始人楊德三先學少林,后學武當,尤其是近代纏絲拳傳人與形意、太極、八卦、松溪派、詠春等諸多拳派交流,融會貫通。繼而形成“行拳如蠶吐絲” “發放迅疾”“出步似行犁”“法到勁到”“ 剛柔相兼”的拳法特點。(2)易武醫藥丹道合一。纏絲拳創始人楊德三創拳之前便投武當山龍門高道,后來的繼承者又多濟世良醫、丹道、易學和仁人志士,他們不斷地將自己所學、所感、所悟融入到武學之中,繼而形成纏絲拳易武醫藥丹道合一的獨特風格。 (3)貼身短打、攻防兼備。纏絲拳在手法上多剽手、虎爪、閉手、登掌等,技法上“拳打一條線、一撒周身皆手”,實戰中往往“拳打八方,腿掃六路。”“纏閉十八腿、沾衣十八跌。”“周身無處不彈簧。”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拳法體系。(4)功法神奇,輔以藥功。纏絲拳的功法神奇,習練時并輔以藥功,拳藥兼習。纏絲拳的罡氣法可以較快地打通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十二經別等,為典型的道家周天功法;同時,纏絲拳先輩強調“練武不練藥,到老病托托。”因此,學習中醫等民族醫學,并輔以食療、養生等來增強功力成為必修課。
流傳在四川及重慶的纏絲拳主要有七支。第一支,為合川派系,此支遞代傳習,繁衍至今;第二支,大足派系,此支套路較多,較重硬功。第三支,廣安派系,該系極重內功,講究易武醫結合。這三支師承脈絡清晰,據考證均為黃益川所傳。其余四支師承脈絡不詳,另尚有杜家。在纏絲拳的傳承上,除了黃益川外,魏三峰、李厚庵、丁遂良、王壽亭、趙子虬、李毅立等貢獻也很大。
早在清代咸豐年間,喻以忱就以武術訓練士兵。38年的國民歷史里,巴渝地區城鄉武術之風盛行。1937年后,國術館遷移往四川重慶后,重慶武術得到較大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于武術的發展非常重視,武術運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1]但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入侵,加上改革開放后重慶經濟不斷發展,農村人口劇減,國家對傳統武術發展的經費投入不佳,政策制定不完善。[2]纏絲拳主要傳承路徑略有式微,纏絲拳傳承的血緣性逐漸淡化。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政治、經濟、信息化社會得到高速發展,社會開放度不斷增加。[4]當代纏絲拳傳承和發展的社會結構的基本概況為:國家的政治結構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社會分工逐漸復雜化、組織與功能逐漸高度分化和專門化;[5]文化信仰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多元化。人們對自身的健康、價值追求不斷提高。[3]纏絲拳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逐漸市場化,習練人數增多,并作為主要發展項目被列為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競技武術為了提高觀賞價值,于2003年提出“高、難、美、新”的技術發展方向。[4]2004年,為了順應武術賽事的發展,武術協會由民間武術家直接接管,纏絲拳獲得了發展機遇。如2005年4月,“路孔古鎮杯”纏絲拳大賽在重慶市隆重舉行,其他纏絲拳比賽也陸續展開。可見,纏絲拳的群眾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隨著“文化自信”“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等政策的推出,纏絲拳得到進一步發展。目前,纏絲拳已經進駐了十多所學校,學習纏絲拳的學生有幾萬人之多,呈現出校園傳承和民間傳承的兩個大方向。
當代時期,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武術的藝術價值和健康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5]伴隨著“低門檻”這一良好的發展態勢,纏絲拳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和發展,但直到目前,師徒制傳承仍然是纏絲拳傳承的主要方式。
4.3.1 纏絲拳傳承的內容
纏絲拳在幾百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在繼承了龍門派的血脈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和取長補短完成了從單一功法到拳系完善的蛻變,創建出了包括小練樁、平樁、總樁、肘樁、遁(滾)龍樁、十八欄、鴛鴦劍、七星劍、追風劍、子午單刀、雙頭槍、雙锏、子午棍、三欄棍、鞭桿等拳械套路,兼容正骨療傷以及經絡、養生等功法的獨特拳種。
4.3.2 纏絲拳傳承的形式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下文簡稱《公報》)也明確指出:“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是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6]纏絲拳的傳承形式出現多樣化。傳承場所主要有武館、學校、部隊和軍營、輔導站、教師培訓點、政府機關等。主要對象有血緣師徒、學生、政府官員、體育教師以及消防官兵、武警等。由縱向來看,纏絲拳的傳承不只局限在學生,且突出了政府機關和領導人物的重要性和模范帶頭作用,呈現出從上到下的傳承;從橫向來看,纏絲拳不僅在外部傳承,還在內部傳承,凸顯武術在部隊作為國家強大力量的作用。[7]
在社會變遷之下,纏絲拳的傳承內容從最初的生存手段,逐漸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拳種。纏絲拳的傳承方式,由于受到不同政治、經濟、宗教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也從最初的師徒傳承演變到多樣性傳承。傳承途徑也由軍事場所、民間場所傳承普及到大眾場所。因此,可以看出,纏絲拳的傳承與發展呈波浪式狀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當代社會,國家實施的與纏絲拳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是影響其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