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慶慶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三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人的大腦就像是輪子,思考能力是說一件事情在大腦中的活躍度,就是思維能力,有了活躍度才能讓輪子轉動起來。思辨能力就是人對社會事件發展變化的一種看法,對這種變化的性質的分析辨別能力,有了思辨能力才能讓輪子有條理的轉動。所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尤為關鍵的,否則,一旦迷失方向后果很嚴重。作為語文教師,雖然不能控制學生的思想,但是也要做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不要讓學生走錯路或者迷失,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分探索精神和求知欲,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培養思辨能力[1]。本文就以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策略展開論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破萬卷,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名言名句都是告訴大家知識是無窮大的。培根更是說過“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要培養思辨能力,就先讓學生掌握足夠多的知識量,汲取書中足夠的知識,閱讀足夠廣泛的書籍書刊。對于小學教師來說,他們更加明白,只有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書中世界千千萬萬,書籍種類也是繁多復雜,給學生閱讀時間,鼓勵學生多多閱讀課外知識。千萬不要只學習課本上的,學成一個書呆子可不是高校想要看到的。課外知識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學習為人處事之道,還可以學習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生活中的小技巧之類的,提高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和自身的能力素養[1]。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時,其中一課是《升國旗》,是關于我國國旗的一個詩歌。本篇內容主要是讓小學生了解我國升國旗時的一些主要禮儀,讓學生學會尊重國旗,尊重升國旗這個儀式。在講完本課之后,語文老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關于愛國的書或者《青年毛澤東》,讓學生明白建國的艱難和毛澤東的志向。再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比如《小小的天空,小小的夢》,這是一本關于一個叫小小的孩子夢想的書。里面有一個個關于夢想的小故事,可以讓小學生在心里埋下一顆志向的種子,這些小故事可以很好的關心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從而保護學生的志向,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
思辨思辨,思考和辨別,思考問題和分別辨析,這就是說問題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關鍵。有了問題,學生才會思考去進行辨析。但是小學生就如剛出生的嬰孩,對于世界是好奇的,但是又不知道自己提出什么問題。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去引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思考,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未知事物去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需要太難,但教師需要去仔細回答學生。教室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層,教室再根據分層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若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可以去引導學生,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辨別能力[2]。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一年級下冊課本時,其中一課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講的是村民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使原來沒有水井的村子建出了一口水井,最后村民還在水井旁立了一塊石碑紀念毛主席。老師在講完這節課的時候可以問學生“毛主席為什么要建井”“為什么村民要在水井旁邊立石碑”這樣的問題,通過提問讓學生對課本有更深的了解,如果問題太難,老師可以簡潔的問“毛澤東做了什么好事才能讓村民立石碑”讓學生去了解毛主席良好的品質,再鼓勵學生去向毛主席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思考辨別具有良好品性的人以及毛澤東做的事,讓學生有一個學習目標。
前面提到的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這個和現在的教育方式是不符合的。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學生很被動,只有在強迫的時候才會回答問題,但是現在的教育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而不是學生。所以教師需要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是關鍵的。看有關課本的視頻,教師在看視頻前需要告訴學生在看完視頻后要每個人提問一個問題,這樣雖能被迫學生提問題,但是也能培養學生的凝聚力[2]。而且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的好習慣,學生也能漸漸培養一點思辨能力。
例如:在講統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我多想去看看”這節課時,老師可以在課前,鼓勵學生去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除課本之外的問題,老師也要積極進行解答,進而一步一步拓展知識,也可以課前給學生講一些生動的小故事,讓學生在探索中思考去辨析事物,培養學生自身的思辨能力[2]。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最佳時期是小時候,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也是這個時候。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就要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才能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只是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思考是遠遠不夠的,但也要雙管齊下。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進行思考,主動發現課本中的問題,盡情發揮自己的探索心和求知欲,這樣才能慢慢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