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韋福念,矣笑楊
(云南水利水電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650400)
高職院校肩負著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使命,社會服務能力是衡量高職院校是否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是否具備較強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若不能及時調整自身的服務形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高質量地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并完成產業對接,必然會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正因如此,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是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一項緊迫且重要的任務。
社會服務能力是衡量高職院校的重要指標,高職院校想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相關手段。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高職院校必須肩負起為市場注入創新驅動力的使命。但目前,高職院校能夠提供的社會服務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尚存在一定的距離,人才培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積極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工作的“當務之急”。
新時代背景之下,落后產業將會被市場淘汰,新產業以及新的商業模式將會不斷產生,結構性需求將會增加。與此同時,產業調整升級與信息化、工業化等將不斷深度融合,跨界轉換將會使社會需求不斷多元化,社會對新人才的要求也會增長。高職院校必須順應社會形勢,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以多元化的服務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否則將難以適應產業結構性調整以及產業信息化升級。
據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傳統產業人才數量嚴重超標,但高新技術領域人才卻存在較大的漏洞[1]。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供給不足,學校內部教師學歷梯度不科學,很難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相關需求。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產業人才與高新技術領域人才比例失衡問題,為學校吸納更多優質的教職人員,使人才供需滿足教學管理需求,夯實學校發展基礎,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創造條件。
高職院校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要盡可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產業結構轉型以及社會服務轉型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在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占據優勢,優化人才培養能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內在動力。此外,社會服務能為高職院校提供展示自身辦學優勢、彰顯自身綜合實力的渠道,有利于高職院校擴大品牌戰略,提高社會影響力,并達到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雖然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然而外部因素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影響一直未能被有效消除,導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質量問題。隨著大眾化教育的推廣,高職院校較難吸收優質生源,學生素質差無疑增加了人才培養的難度[2]。加之近年來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直線下降,生源問題也因此進一步惡化。其次,資金問題。受政策、經濟等因素影響,高職院校的財政撥款的落實比較困難,高職院校缺乏資金,教育資源配置難以保證,優質的教學人才難以引進,教育資源短缺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能否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能否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是否具備國際化的辦學能力等均是評判高職院校是否具備較強社會服務能力的因素[3]。然而現實情況是,高職院校在上述方面表現均未能盡如人意:首先,人才培養質量不佳。由于高職院校接收的生源質量不佳,在人才培養方面本就存在“先天不足”問題。其次,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使用等不夠科學,教育實效性難以保證。同時,高職院校的教育有著極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導致人才培養缺乏競爭力,人才后續深造難度大。最后,資金短缺也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產生了不良影響,高職院校難以快速找到適合的合作企業,自身沒有充裕的資金建立培訓基地,實踐教育難以推進,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兩張皮”問題嚴重,產教融合工作舉步維艱。
首先,相關部門應優化資源配置,鼓勵高職院校實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模式;制定全新的教育資源傾斜政策,推動產業集聚區、城鄉結合地區的高職院校構建;拓寬高職院校的資金渠道,為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提供資金支撐。其次,社會應優化教育體系,完善以高職院校教育為核心的上下游教育體系,確保能為不同層次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教育需求;打通“學習-就業-再學習”通道,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服務系統。最后,高校應優化人才培養,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大力培養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充分調研區域市場,及時調整專業結構,為新興產業、人才緊缺行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大力推動人才“訂單式培養”。
首先,社會應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高職院校專業與社會產業深度融合,確保高職院校教育與地方經濟性產業對接,努力打造適應產業結構的動態專業調整機制;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具備特色的高職專業,提升高職教育的競爭力,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其次,積極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及時與企業構建合作關系,利用合作共贏機制與企業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以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企業生產為載體構建教育新格局,推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4]。再次,打造良好的產教融合新局面,讓就業和就學無縫對接,推動校企構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機制,共同打造創業中心,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構建多方共贏格局。最后,高校應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利用校企合作為教育者提供實踐教學的機會,豐富教育者的實踐經驗,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大對優質教育者的引入力度,鼓勵雙師型教師自我優化,健全相關的培養機制、激勵機制等,為雙師型教師構建終身學習平臺,為教師自我提升提供動力和保障。
首先,應推動績效評價機構發展,全面提高從業者的專業水平,推動績效評價科學化、準確化、規范化發展。與此同時,應推動第三方評估機構發展,在績效評價體系中合理引入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機構,提高績效評價的準確性和公平性,以便為高職院校優化社會服務提供準確的參考數據[5]。其次,應完善績效評價指標,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社會人才培養需求、企業發展需要等因素,積極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推動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調整市場參與度、增加市場影響力等工作。最后,應建立績效評價診斷機制,以人才就業和社會服務為核心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診斷機制,對績效評價的過程以及結果進行監管,用全程績效管理監控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優化工作,以保證相關工作高質、高效落實。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客觀需求,高職院校必須正視當前影響自身社會服務能力的問題,立足于問題設計應對策略,要善用推動教育結構多元化發展、構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等方法,不斷完善自身社會服務體系,為高職院校良性、穩健發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