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浩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陜西 西安710600)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技術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同質化明顯,人才培養效果不佳,社會開始解決技術人員短缺問題。“1+X”證書制度是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概括性表述,“1”學歷證書是指學校依照教學標準,對合格的學生授予畢業證書;“X”職業技能證書是指政府行政部門向通過技術考核的學生頒發職業技能等級狀況憑證。
“1+X”證書制度的執行需要學校合理引入社會組織、企業、培訓機構,讓三者參與“1+X”證書制度的建設,在交流探討教學標準的同時,強調高職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擴充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雙重證書機制的實施可以確保學生同時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真正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通過參與技術教育消化和吸收理論知識。在高職教育領域中,我國一直學習和借鑒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1+X”證書制度是我國在結合德國雙元制、加拿大能力為本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和創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1+X”證書制度不僅能有效銜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善了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深化改革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高職教育需要通過“1+X”教學改革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利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讓企業和社會參與職業教育,充實職業教育的實踐化結構。
目前高職教育仍然繼承傳統學校管理理念和通識教育模式,由于擴招政策的推行,高校的生源結構逐漸發生變化,部分班級人數過多,師生配比不合理,學生的專業技能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提升。高職擴招的背景下,工人、農民以及失業人員都可以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整體生源年齡差異較大,如工人、失業人員已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學習動機不足,可塑性較低,因此高職院校需要以靈活的教育管理、教育手段充實這部分學生的理論知識[1]。
高職擴招后,生源的增長使原有的課程資源不足以應對當前學生的數量,高職院校的諸多教育資源沒有被合理挖掘,導致教育資源閑置,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信息化手段不足,沒有形成共享、創新意識,導致高職院校呈現封閉式辦學的特點。不同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差異較明顯,普遍缺乏實踐教育和社會教育。教師的教學角色由課堂的主導者逐漸轉變成支持、引導者,但對新技能的學習失去信心。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缺失,使教師缺乏科學的職業目標,高職院校也無法引進優秀的教育人才,現有教師的工作壓力逐漸增加,教學任務繁重,課程質量下降,教學管理效率降低,容易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高職院校擴招后,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會隨生源逐漸增加,學校的教育、文化、實踐體系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高校需要與地方政府進行聯系,向政府申請財政支持,避免學生自費參加職業技能水平考試,通過降低職業技能水平證書成本,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考取多個職業技能證書。“1+X”證書制度的具體實施過程需要得到教育系統的支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促進科技的創新為根本教學目標,通過互聯網有效連接高等院校、職業教育、中小學教育等,充實專業知識體系,利用廣泛的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能力知識,讓學生在擁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調整職業目標的方向,促進學生自我規劃職業技能。
從教育制度的角度來看,“1+X”證書模式中,“1”是基礎和主體,“X”則是對“1”的擴展和目標指導,其是根據學校教學發展情況和職業發展需求做出的補充[2]。因此,學校在制定專業教學模式時,應與企業建立親密合作關系,利用頂崗實習、實訓活動整合工作情景中的人才教育目標,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職業培訓,讓學生應用職業技能推動企業產業優化和轉型。“1+X”證書制度與高職教育體系的整合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改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校和企業為教學中心,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企業參與教育內容的制定和教學目標的劃分,可以有效提升教學制度的活力,改變傳統的教育內容。
高職院校需要與社會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和評價組織積極對接,對專業融合度、教育制度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證。結合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教育方式、教育標準建設適合自身院校發展的證書模式。高職院校還需要考慮社會培訓證書的價值,參照評價依據建立雙重資格制度,引進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優秀人才,對高職院校的評價體系、職業標準做出調整,積累教育經驗。高職院校應結合社會經濟環境、市場需求變化調整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定期審查企業的資質,處理好社會培訓證書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關系,在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強制性要求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能力,考取社會培訓類證書。
高職院校建立“1+X”證書制度的目的是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因此高職院校不能僅依靠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學水平推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還需要在社會中廣泛宣傳,動員社會人員的參與,提升企業對“1+X”體系的認知。高職院校可以與新媒體網絡平臺、政府部門等加強合作,利用網絡輿論,宣傳“1+X”證書體系構建的意義和特點。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平臺宣傳“1+X”證書制度對學生的影響,觀察政府政策的變化,判斷“1+X”體系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價值,利用輿論調動學生的熱情。同時,還可結合政府出臺的擴招政策,增加職業證書的含金量,積極與企業建立技能鑒定標準,呼應高職教育體系的改革。
高職院校需要更新各專業教學觀念,如可以將專業技術課程分為兩種,一種為學位課程,一種為證書課程。學位課程可以由高職院校教師按照教育部門的教學標準培訓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際能力;證書課程可以由校外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和企業進行培訓,按照生源的等級差異、需求差異,創建實踐內容,統一培訓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并發展學生的特長。高職院校還應改變管理觀念,以學生的技術學習為中心,結合不同的生源需要,廣泛進行市場調研活動,與企業優秀員工、行業專家積極互動,不斷更新教學計劃和培訓內容,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開發計劃[3]。
高職院校在校外與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完成X 證書中的相關培訓和實訓內容。企業可以與高職院校實時溝通,結合學生就業方向、職業技能特點、個人興趣設定預期目標,在實訓課程中,通過與工人對接,獲得實踐技能[4]。企業需要深入調查學生的能力水平,為學生分配合適的崗位,讓學生進行階段性的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期結束后,直接進入企業就職,減少過渡期和磨合期的時間,形成循環教育鏈。在實習期間,學生需要通過線上理論課程和線下實踐課程獲得職業從業資格證書,提升行業市場的認可度和企業的滿意度。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實習監管流程,通過與校方積極溝通,形成雙管理模式,即院校教師管理和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企業需要確保學生的安全實習,結合校方的考核結果,對學生做出正確評價[5]。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1+X”證書制度需要社會的廣泛支持和企業的積極呼應,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需要積極促進“1+X”證書制度的建立。高職院校需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提升形象,利用擴招政策的影響力,補充高職生源,通過校、企、政三方合力,改革“1+X”證書制度下的教育模式,擴充雙導師團隊,強化學生專業實訓,進而滿足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