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連軍,梅笑雪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國家經濟轉型的大時代背景下,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對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此,“工匠精神”應運而生,高職院校作為職業導向下的人才培養基地,準確把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內蘊,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性地開展工匠精神實踐教育,培育出契合現實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為了其積極肩負時代使命、承擔人才培養社會責任的重中之重。
“學徒制”誕生于職業教育的實踐中,屬于其中較為特殊的形式,其內核突出表現為“師徒傳承”。在學徒制中,師傅從技術和道德品質雙方面實現對學徒的教育,進而實現對傳統“工匠精神”的傳承。現代學徒制有別于傳統“學徒制”,表現在學校的參與,即傳統的學徒訓練與現代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突破了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間的壁壘,簡言之即為“工學結合”下的“師徒傳承”。現代學徒制具有幾個典型特征:其一,仍以“師徒關系”為核心,卻淡化了傳統“學徒制”的私人雇傭色彩;其二,“校企合作”為基礎,學校與企業間的深層聯動機制建立,破解了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難題。
“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一個新概念,其基本內涵可從下述幾個方面闡釋:第一,“工匠精神”表現為一個篤定的職業理念,對技藝的學習、傳承與創新成為了工匠的畢生追求[1];第二,“工匠精神”表現為一類高尚的職業素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品質構成了工匠實現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的精神基石;第三,“工匠精神”表現為一種高超的職業技能,工必尚巧,高超的技藝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個體價值的充分彰顯。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要求人才的培養更加專業化、系統化,時代發展呼喚“工匠精神”,“大國尚技”在社會中蔚然成風。
“工匠精神”即以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浸潤在自身所處行業之中,執著工作,務求實現產品與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的職業操守與價值遵循,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勞動精神的具體實踐[2]。“現代學徒制”作為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其內蘊價值、理念與“工匠精神”相輔相成,“現代學徒制”模式以學生的實踐技能強化為導向,注重提升其在未來求職時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師傅在技術教育的過程中內嵌了“工匠精神”的教育,使得學生初步具備了成為“工匠”所需的各種基本素養。正是“現代學徒制”與“工匠精神”價值內蘊的高度契合,保障了學生經過此模式的培育后鑄就其精湛的技術與高尚的職業操守。
時值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制造類產業對專業技工的需求量缺口巨大,技能勞動者在我國就業總人口的比重過小。這一方面是由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致使原有勞動者技能素質無法應對深刻變化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才的培養沒有跟上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作為職業人才“搖籃”的高職院校還未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其人才培養體系中去,輸出的職業人才不夠對口。
職業教育決不能造成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割裂,為切實推進勞動力資本向人力資本的轉化,緊扣“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注入“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更好服務社會的必然選擇。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推進“現代學徒制”模式的實施,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哺育:一是院校“立德樹人”的人文價值理念呼喚“工匠精神”,以期一改以往人才培養重實踐輕人文的弊端;二是院校增強自身軟實力的現實需要可以通過“工匠精神”來實現,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輸出會為院校贏得一定的社會聲譽。
高超、嫻熟的技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卻不是其全部,它還包括敬業愛崗、精益求精的高尚匠人情懷,當前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實踐教育陷入了一個誤區,即過于重視技能的培育,輕視了學生素質修養的教育。在這樣的校園文化影響下,學生流于表象操作的技術,卻缺少了對技術內蘊的規律與真理的認知,該理念下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具備匠人所必須具備的人文底蘊與職業操守。
縱觀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實踐,時常出現企業“邊緣性”參與的現象,由于學生的諸多教育環節均由校方主導,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往往不高。主要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內在聯動合作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企業參與“工匠精神”實踐教育,必然產生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成本,如委派師傅進行技能教學所必要的勞務報酬等,而見習生卻并不能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利益。利益權衡下,企業在該方面的投入必然較少,很多實踐教育過程流于形式化。
“工匠精神”實踐教育的成效,需要有完善的考評體系加以衡量。目前,企業參與到評價主體中的現象較少,大部分院校的實踐考評仍以校方一方為主導,企業以及師傅或是由于不參與,或是其自身繁忙無暇兼顧考評,使得考評主體呈現單一化的特征,并不能全面衡量學生的實踐學習情況。
首先,學生在校期間應積極開展基于“工匠精神”的素質教育。“現代學徒制”下的學生在校園學習期間,校方當從課程體系設計的方面推進職業道德教育,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好扎實的理論基礎。具體可從兩方面開展,一是開設相關的思想品德以及職業道德課程,讓學生對其未來所從事工作基本職業素養有初步認知;二是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同專業之間的職業道德素養既有著共通的部分,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專業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其次,鼓勵教師、學生積極開展各類“工匠精神”主題活動,在校園中營造“匠人”氛圍。如可開展“勞動模范事跡宣講”等專題活動,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所準備的相關報道、視頻等方式,引導其展開熱烈的討論,由此在學生心中扎下“工匠精神”之根;還可在校園實訓基地舉辦各類技能交流大會,定期邀請技術專家赴校開辦講座,讓學生與一線“匠人”近距離交流探討[3]。
校企合作共同推進“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決不能流于形式,為此,校方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利益權衡,同企業一起商議制訂合作協議,務求合作過程中雙方效益的共同彰顯[4]。首先,院校加強企業在學生實習規范以及企業錄用標準制定方面的參與度,為企業量身定制其所需的專業人才;其次,要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下“師傅”角色的作用,學生進入到企業實習后,師傅在其職業生涯規劃、技能操作教育、社會心理等方面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故而“師傅”要積極參與到實習規范與考核標準的制訂中去,細心指導,將“工匠精神”內化在其指導技術實踐的過程中。如可建立旨在實現校方、企業師傅、學生三方聯動的網絡溝通平臺,學生可與企業師傅進行實時的交流,學校亦可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追蹤把握。
多元實踐教育考評體系的構建,首要的一點便是考評主體的多元化,企業必須納為主體之一[5]。企業在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職業素養方面所獲得的信息較為充分,對學生的技能實踐狀況有著較為清晰的認知,參與到考評之中能夠顯著提升考評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如對學生進行相關考評時,校方應與學生實習企業、指導師傅積極聯系,了解學生在實習期內的具體表現,并重視企業相關部門、“師傅”的評價建議。再者,考核方式應當予以改革,要堅持量化考核在考評科目中所占比重,理論學習、企業實踐下轄的諸科目應當給予科學的計分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