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龍 馮 琳 劉文龍 張鐵民
新時代高校《體操》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
孫貴龍 馮 琳 劉文龍 張鐵民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體操》作為體育學主干課程之一,其發(fā)展與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有著密切關聯(lián)性。文章從本體論視角出發(fā),剖析《體操》課程發(fā)展面臨的困境,結合《體操》課程內部機制變革,探討新時代《體操》課程建設的特色路徑。
新時代;高校;體操
我國高校體操教學起步較早,目前發(fā)展得比較成熟,已成為高校體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高校課程改革力度不斷增加,雖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績,但體操教學改革仍然是高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難點。由于高校體操教學的發(fā)展受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影響,并且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會隨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更改,對此,高校體操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改革,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體育人才。
廣義的“體操”是對所有體操項目的總稱,“競技體操”只是體操的一個分支。受文革末期特殊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影響,我國初步形成的體育理念偏競技性,體操在學校體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知識結構也趨于單一化,體操這一概念的競技性內涵趨于增大,體操教學從而逐漸發(fā)展成了競技體操教學,而體操教學的內容和范圍越來越狹窄單一[1]。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對體操的需求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我國的體操教學還是保持著競技體操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仍追求動作技術的難度和競技性,以傳授體操技術為教學重點對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進行培訓,而忽視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體操的積極性。大部分從事體操教學的教師很少關注社會對體操的需求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且教育理念落后,對體操和競技體操的概念混淆,使體操教學改革難以有質的突破,這也是致使學校體操教學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2]。
教學內容作為完成教育目標的載體,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師的首要任務,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實際情況,我國高校的教學內容存在極大的差異和矛盾[3]。目前的教學內容結構體系與過去二十年相比,變化不大,仍是競技體操的基本框架,內容枯燥單一,只是由于課時削減、內容增多,而減少了動作數(shù)量和難度。但技術教學模式占比重,健身教學模式占比輕,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抵觸學習體操,甚至厭惡體育課程,這與新時代推崇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初衷大相徑庭,由此說明我國高校體操教學內容的發(fā)展已落后于社會和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合理選擇既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又推動高校發(fā)展的教學內容,是高校體操進行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師應該結合實際,以高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出發(fā)點,設置教學內容。此外教師應結合實效性原則,設置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身心健康的教學內容。
目前高校體操教學內容多、難度大、課時少,教師普遍以講解示范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先示范動作,其后將動作分解,最后讓學生按照步驟練習。此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在有限的學時內提高學習效率,但是教學形式單一,沒有涉及多樣的方式方法[4],很大程度地遏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并且大多數(shù)教師都采取“填鴨式”教學,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導位置,單方面向學生灌輸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乏與教師的互動與交流,自主思維能力受到嚴重限制,學生價值難以體現(xiàn),教師也難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長此以往雙方都逐漸對體操失去興趣,從而影響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5]。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不適合同種教學方法,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個人特點,結合區(qū)別對待原則,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針對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將有效改善我國高校體操的教學效果。
課程目標與培養(yǎng)目標直接關聯(lián),根據(jù)教育目的,端正教學思想,改革當前體操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以新課標的要求為基礎,高校體操課程的改革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應面對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針對個體差異性,使所有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課程教學應以體操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為先導,以培訓個人能力為重點,以身心和諧發(fā)展為中心,制定出適應時代需求、具有時代特征的教學大綱和計劃,調整并完善體操教學體系,將體操教材進行結構化處理,重新審定教學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任務,使之在兼顧基礎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yǎng)[6]。
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直接影響學生對體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因此,高校體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一改以往單一的競技體操教學內容,積極引進能夠吸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的教學內容。并且在體操運動的內在體系規(guī)律、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上,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此外,高校應從自身教學發(fā)展情況、校本課程以及學生學習需求特點出發(fā),合理設置體操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強調既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又能滿足學生未來需要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注重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結合外部專業(yè)體操和學校教材體操的內容,設置易開展、易普及、時效性強的教學內容[7],以求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保障學生身心的協(xié)調發(fā)展。
在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后,應著重修訂教材,不僅要增減教材內容,而且要進一步完善系統(tǒng)性教材。教材內容的選擇應以課程目標為指導,既符合體操教學的自身特點,又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要求,由此,內容應涉及基礎理論、練習方法和教學指導。體操的基礎理論應進行革新,淡化競技體操成分,將重點放在健身體操的基本理論上;練習方法的內容應加大文字闡述,增加練習原理的篇幅,豐富練習方法的介紹和技能練習的圖解;教學指導的內容應傳授教學理論和方法,使學生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學的必備技能。整體內容應順應社會需求,滿足現(xiàn)代人發(fā)展需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理念,此外,還需增加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內在技術和理論方面的內容占比。
《新課標》的實施不僅確定了新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也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較大的挑戰(zhàn)。新課標將教師從原來的主導者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指導者,從原來的知識傳遞者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學習促進者,在課堂上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給予學生大量機會讓其成為課堂主體,這要求教師不僅有廣闊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選擇教學內容、方法及課程評價手段的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師資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有良好的課程開發(fā)和決策能力,積極引進體育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選擇學生青睞且能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課程內容。因此高校不僅需要引進專業(yè)水平較高的體操教師,而且要加大對體操教師的引導力度,給予大量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使其能夠快速進行角色轉換,滿足《新課標》對體育教師的要求,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活動[8]。
教學方法是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的手段,因此優(yōu)化教學方法是提高體操教學質量的關鍵。傳統(tǒng)課堂上,普遍是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并且由于專業(yè)知識相對陳舊、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致使課堂學習氛圍單調枯燥,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扼制。新時代的教學改革則力求改變這一現(xiàn)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如分層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等,增加師生互動交流,擴大學生自主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引進不同形式的體操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以人為本”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探究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高校體操教學的質量[9]。
教學評價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是體操教學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能夠彰顯教學效果,也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且合適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能促進教師業(yè)務提高。然而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以技術考核為主,沒有完整的評價體系,缺乏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這無法適應當前課程教學發(fā)展的需求,所以應構建旨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評價體系[10]。首先應調整對教學評價的認識,教學評價不是教師用來評優(yōu)評級的工具,而是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其次,評價內容應全面,不僅要對理論、技術和身體素質進行評價,也要考核學生的發(fā)展性能力,即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社交能力及思辨能力。此外,還應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質量和師風師德進行評價。考評形式應多樣化,采取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方法。評價體系的改革,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大眾體育文化的繁榮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對于體育運動的認識也從“強身健體”轉變?yōu)椤皧蕵方∩怼保覈鱾€崗位也由此需要大量體育人才,這也為新時代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帶來新的契機。因此我們充分發(fā)揮體操的多元功能,結合《新課標》,調整高校體操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設計,重新讓體操展現(xiàn)其在強身健體、磨練意志、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功能和特性。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將學生培養(yǎng)成既掌握知識技能,又具有教學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我們對高校體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形成涵蓋體操所有類型且與社會接軌的高效設計,對體操體系全面進行優(yōu)化改革,最終建立適應我國以素質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11]。
體育課程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故根據(jù)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專業(yè)需求,結合《新課標》,圍繞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確定課程目標體系和課程內容,并堅持體操特有的素質先導性原則和安全性原則,系統(tǒng)地進行素質訓練,為技術動作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應結合體育專業(yè)的特點,以及體育專業(yè)學生未來的職業(yè)需求,培養(yǎng)其從事教師一職所需的教學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以知識技能的教學為基礎,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鍛煉心理素質,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建立多元教學內容體系[12]。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國學校體育目標逐漸構成新的體系,以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為核心內容,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為我國培養(yǎng)出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接班人。為適應學校體育的變化趨勢,高校體操課程的教學模式也做出新的調整。目前的教學方法大多數(shù)采用“互動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指導者”,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問的形式,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整個課堂,不僅是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還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創(chuàng)新思辨素質[13],在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下,將學生培育成全面發(fā)展的個體。
針對當下我國高校體操教學理念滯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的情況,以創(chuàng)新體操課程體系為驅動,重置高校體操發(fā)展方向、優(yōu)化體操教學模式、開闊體操教學視野[14],扭轉傳統(tǒng)體操必須依賴器械才能開展的被動局面。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尤其體現(xiàn)在學習資源方面。傳統(tǒng)的教學路徑依賴課堂教學,教學資源有限,而當今網絡學習資源包羅萬象,知識更新緊隨時代變化,更利于實現(xiàn)個性化和自主性學習[15]。通過觀看網絡課程、競技比賽等,改良枯燥的教學內容,結合課堂教學以及學生課下自主練習,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目前體操課程改革已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通過對《新課標》教學目的的再認識,本文對體操教學改革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擺脫狹窄的改革思路,并改善對體操教學思想的認識,結合當前我國高校體操教學的實際情況,努力構建符合體操教學自身特點且順應新時代對體育人才需求的體操課程,為深化高校體操課程改革起推動作用。
[1]劉靜.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課程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245-247.
[2]張允蚌.我國學校體操教學現(xiàn)狀的社會學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5):82-83.
[3]王可.探討高校體操教學改革途徑與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12):137-138.
[4]盛小苗,駱意.高校體操發(fā)展的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9):103-105.
[5]李秀霞.高校體操教學中現(xiàn)存問題及對策分析[J].運動,2018(1):100-101.
[6]曹恒海.新課程標準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改革的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04(3):99-101.
[7]徐開亞.高校體育教學中體操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9):87-89.
[8]楊瓊.新課標背景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課程教學設計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4.
[9]黃波.高校體操教學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70-72.
[10]化洪斌.體育院系體操普修課程創(chuàng)新構想——關于健身體操課程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8):89-91.
[11]李緒穩(wěn).全民健身背景下體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4):26-28.
[12]孫思哲,岳新佳,程永超.新課標背景下中學體操教學內容優(yōu)化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1):88-92.
[13]楊剛,高發(fā)民.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課教法改革與發(fā)展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4(2):78-81.
[14]孫貴龍.高校“大體操”課程群教學內容體系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1):52-56.
[15]楊現(xiàn)民,趙鑫碩.“互聯(lián)網+”時代學習資源再認識及其發(fā)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0):88-96.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Gymnastic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UN Guilong, etal.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Wuhan430074, Hubei,China)
中南民族大學2019年校級教研項目:《體操》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YX19104);湖北省高校省級教學教改項目:校-賽-研三位一體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學實踐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YZD18020)。
孫貴龍(1991—),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操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