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
(杜爾伯特一中,黑龍江 大慶 166200)
好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獲得預期的效果。當前高中短跑訓練存在較多問題,雖然學生在訓練中可以掌握一定的短跑技術,但無法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應用情境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單一的局面,激發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因此,值得在高中短跑訓練中推廣和使用。
1.1.1 忽視學生髖關節的靈活度,無法提高學生的后程能力
在實際短跑訓練中,部分高中生雖然頻繁練習速度耐力,進行深蹲練習,但依然無法大幅度提高100米跑、200米跑的后程能力。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未關注學生髖關節的靈活程度,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髖關節靈活性練習,以致學生在短跑時每個動作的離地角度都較大,損耗能力較多。
1.1.2 未充分利用髖關節力量,無法提高絕對速度
當前多數教師并未充分重視后蹬跑練習,以致學生在腳掌離地時沒有積極后趴,無法充分利用踝關節力量,人體離地角度過大,質心上下起伏運動,且水平方向的質心向前運動力量較小,因此無法提高水平方向的速度。
1.1.3 未充分利用起跑器
在短跑教學中,多數教師并未充分利用起跑器。部分學生在潛意識中害怕起跑器,不敢用腳發全力蹬踏起跑器。學生在短跑訓練時,不使用起跑器,訓練力度小,無法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1.2.1 未正確認識核心力量,降低了肢體的發力效率
核心力量是指人體核心部位的肌肉、韌帶和結締組織的力量以及它們之間的協作。在短跑運動中,核心力量屬于最為關鍵的發力環節,為人體向前提供了根本的力量源泉。在上下肢體的協調配合過程中,核心力量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人體骨盆、軀干部位等的肌肉無法直接完成人體的運動,但可以保證脊柱的穩定性,為人體提供平衡堅實的基礎,并為人體軀干提供穩定的支持。人體在擺動四肢的過程中獲得轉動力矩,提升了四肢肌肉的收縮力,促使肢體協調進行技術動作,并在增強周期動作效果的基礎上,提高肢體整體的運動效率。
1.2.2 對原動肌缺乏正確認識,肌肉發力訓練方式不正確
在當前高中短跑訓練中,教師沒有正確區分固定肌與原動肌的概念,在設定訓練模式時沒有遵循肌肉的工作順序。比如,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利用仰臥起坐訓練腰腹肌肉力量,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做仰臥起坐時,先是腳腕發力,然后是四頭肌發力,最后才是腹部肌肉發力,而要想訓練肌肉就要讓其為第一動,因此利用仰臥起坐的方式訓練腰部肌肉力量不僅效果甚微,在短跑運動中也無法發揮實際作用。為了確保短跑期間腹部肌肉充分發揮作用,應通過大腿擺動的方式來訓練腹部肌肉。
1.2.3 專項訓練認識不夠,訓練方式較為單一
以髓為軸是短跑運動的關鍵特征。高中學生在專項訓練時,應重點提高大腿的擺動速度。在短跑過程中,同側腿髖關節快速收縮力與擺動腿擺動速度、大腿股后肌群快速收縮力以及髖關節的肌群收縮力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為讓大腿快速向前擺動,學生應有效鍛煉以上幾個部位肌肉的力量。在當前高中短跑訓練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杠鈴深蹲練習,雖然杠鈴深蹲練習提升了肌肉的抗阻力,但無法對短跑運動起到實際作用,甚至還會帶來負面影響。杠鈴訓練雖然可以提高肌肉力量,但若教師沒有科學地安排訓練次數與內容,會導致學生的肌肉體積較大,降低肌肉彈性與伸展力,甚至出現肌肉僵硬的問題,對肌肉的收縮速度與靈活度產生負面影響。同時,杠鈴訓練無法有效發展小肌肉群的力量,雖然可以發揮大肌肉群力量,但若教師不合理搭配其他訓練方法,學生小肌肉群的平衡性就會受到干擾,導致其在短跑訓練中受傷。因此,在高中短跑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綜合采用全面力量與專項力量結合的訓練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核心力量,保證學生上下肢力量的平衡。為了增強訓練的靈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短跑訓練時教師應綜合運用多種訓練方法,進行合理搭配,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小肌肉群的力量;同時多采用膠帶以及健身球等輔助器械,幫助學生提高身體平衡能力[1]。
目前,很多高中體育教師并未能正確區分速度能力與速度耐力,以致學生在速度訓練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在高中100米跑比賽中,學生由靜止加速至最大速度的時間差異不大,最終勝利者并非加速度最大的人,而是減速最慢的。因此,短跑訓練應重點增強學生的速度保持力,即速度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抓速度能力,有效區分速度能力與速度耐力。速度能力訓練是以最大強度完成短跑訓練,間歇時間較長,但重復次數不多;要求每次全程跑的速度相近,因此強度較大。如采用下坡跑的方法,訓練學生在短跑訓練中速度保持的時間與狀態,但應確保學生不摔倒。
短跑屬于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教師主要采用示范法,并結合短跑訓練的特點進行講解,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訓練積極性。而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可改變以往固定單一的訓練模式,為短跑教學提供更多新的訓練內容,有效整合體育課程中的多項資源,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參與短跑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情景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短跑訓練氛圍。當前學生參與短跑訓練的積極性較差,不僅讓短跑訓練無法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無法發揮體育教學價值,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甚至有的學生對短跑訓練產生畏懼心理,形成情感層面的問題。而應用情景教學模式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充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
高中短跑項目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促進田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但當前高中短跑訓練依然采用單一的訓練模式,未能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還降低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情境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賦予全新的短跑訓練方法,在突出短跑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獲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2]。
在高中短跑訓練中應用情境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但教師應用情景教學模式時,必須遵循情景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才能發揮情境教學模式的作用。
從實際出發是問解決題的關鍵。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短跑知識時,應合理采用情境教學方法,配合其他教學方法,加大短跑訓練力度,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切實提高學生的短跑訓練水平。
無論哪項競技項目,都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短跑也不例外。只有遵循自然法則才能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短跑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采取的訓練方法要科學合理,還要不怕挫折,努力堅持。在短跑訓練中應用情景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模式,并循序漸進地積累更多短跑經驗,提高運動成績。
在短跑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應用情境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課程目標設置不同的情境模式,不同的教學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結合學生不同的心理素質以及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教學情景,使情境更具針對性。在短跑訓練中采用情境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短跑水平,還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學習的關鍵在于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應用正確的情境模式,可以進一步提高短跑訓練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在高中短跑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與學生訓練情況,合理設置教學情境,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內容情境等;采用引導、提問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參與短跑訓練,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設置情境內容時,教師應更多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短跑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感受短跑的內在價值,同時還要避免學生出現運動損傷,降低教學的趣味性。在短跑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群體追逐跑、障礙追逐跑等活動,讓學生在變化的情境中體會訓練環節的變化。教師在引入情境教學模式時,應有效結合課程進展情況以及實際教學效果等,讓情境教學發揮更大作用。具體而言,情境教學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故事情景法。教師根據短跑項目特點,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感興趣的話題,設計與生活場景類似的短跑訓練環境,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訓練環境,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是設置問題情境。在短跑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并恰當引入靈活的情境問題,在開闊學生視野同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短跑技能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三是設置想象情境。在短跑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根據理論內容想象實踐操作,進而提高短跑成績。四是場地器材情境法。在短跑教學中,教師設置體育場地與活動器材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感官形象感染自身情緒,通過客觀事物的構造激發其參與短跑訓練的積極性。合理運用場地(器材)標記,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使短跑訓練更加形象化與多樣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完成情境設置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完成更多訓練項目,讓學生在情境體驗過程中加強短跑訓練。在情境體驗中,教師應為學生灌輸起跑、步頻、步長等關鍵技術內容,并模擬不同的訓練情境如體育教學訓練情境、比賽教學情境、游戲訓練情境等,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積極參與到情境模式中,提高自身短跑技能。在整個情境體驗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參與訓練的直觀感受,并針對不同的教學情境設置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
學生在創設情境中可以掌握更多關鍵的短跑技術,如蹲踞式起跑、加速跑、彎道跑、終點跑以及途中跑等,并靈活應用到實際訓練中。通過創設情境,學生可以真實感受短跑訓練的過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短跑技術與方法。在全面提升學生短跑技術應用水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短跑訓練的效果。
在情境教學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短跑技能,使其在情境體驗過程中抓住短跑技術的核心。在初步掌握短跑技術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專項訓練,提高學生短跑技術水平。在此階段,教師應注重提升訓練內容的層次,拓展短跑各個技術要領的內容,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短跑技術的要領。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保持愉悅輕松的心態,從而主動地去探索短跑技術的本質,做到全面掌握。另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調整短跑技術內容,并從實際出發設置情境模式,舒緩學生緊張的情緒,充分發揮出短跑訓練的效果。
短跑是最基礎的體育項目。當前高中短跑訓練方式比較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較差。為此,高中體育教師應在短跑訓練中引入情境教學方法,通過情境設置、情境體驗、技術掌握以及短跑精進等環節,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短跑技巧,提高學生短跑訓練水平,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