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英
(福建省邵武市實驗中學,福建邵武 354000)
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素養,是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初中歷史教師要合理為學生收集相關歷史材料,通過整合、分析,發展學生的時空思維,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為學生學習歷史、體悟歷史提供助力。
時空觀念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時間與空間整合在一起。受新課程標準修訂的影響,歷史學科時空觀念是這樣定義的:在特定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物體進行觀察,并對其進行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學生具備了歷史時空觀念,能夠更好地在腦海中構建知識框架和體系,也能夠更加客觀、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意義[1]。時間和空間是一個相互統一、相互聯系的整體,為學生研究歷史建立了一座橋梁。學生擁有良好的時空觀念,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擁有更多臨場感與真實感,從而更好地體悟歷史、感受歷史。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已經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歷史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地理觀念。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與時空背景和地理背景密切相關,在時序和地域的共同作用下,使事件最終成為歷史框架中的一部分,逐漸匯聚成歷史長河。因此,在分析歷史事件時,我們一定要將其放置在時序地理背景下,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時空觀念可以看作學好歷史的基礎。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其能夠充分利用時序和地域,科學合理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判斷。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正由具象向抽象過渡,這個時期是學生成長階段的關鍵時期,其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教師應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時序,了解歷史知識,追溯歷史發展的進程。時間是解讀歷史事件的標尺,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一段時間內、一些特殊地方,所以歷史事件能夠以時間為經,以地點為緯。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學生應遵循地理觀念,利用地理知識來理解歷史知識。
初中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是構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體系的關鍵。初中歷史教師要基于當前教育要求及教學目標,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時空觀念。
初中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對一些歷史時間單位不能清晰理解,對于“年代”“世紀”“公元前”等歷史時間單位總是混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時間軸,幫助學生把握歷史時間定位,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觀念,并利用時間軸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同時分清在不同時空中發生的歷史事件。
例如,在教學“秦統一六國”時,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個是公元前230年秦發起戰爭,另一個是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歷史事件。學生對“公元前”歷史時間概念不理解時,就會產生疑問:正常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21年發起戰爭,公元前230年完成統一大業?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軸和時間軸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年、公元1年的時間點畫出來。利用數字軸與時間軸,學生可以看到公元前221年與公元前230年的時間順序,從而在分析和理解秦統一六國的事件時就會更清晰,就會逐漸形成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地圖能夠將歷史事件的重要信息充分展示出來,將時空進行聯系。歷史地圖能夠反映一定的歷史空間,將歷史事件更加直觀地展示出來[2]。另外,歷史地圖種類比較多,權威性也比較強,十分適合初中生使用。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地圖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例如,在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教材中“絲綢之路線路圖”,將歷史地名和當前的地名進行對照,如長安——陜西西安、玉門關——甘肅敦煌等,使學生能夠將歷史地圖信息和當今地理位置進行對比,從而對“絲綢之路”的路線有更加全面、立體的認識。
學生結合固有知識實現知識遷移,腦海中會建立空間感,這樣對“絲綢之路”的整體認識就會更加深刻,時空觀念也會大大增強。
歷史事件距離當前時代比較久遠,有些事件發生在幾千幾萬年前,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并不能理解。面對這一現象,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創設歷史情境,將歷史事件重現,使學生厘清歷史事件,進而理解歷史事件,培養歷史時空觀念[3]。
例如,在教學“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時,教師課前收集和整合了大澤鄉起義的相關資料,包括史料知識、圖片、視頻等,將陳勝、吳廣的生活背景與生平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當時的歷史情況和社會背景。之后,教師再利用大屏幕播放地圖,幫助學生了解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及時間脈絡: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起義軍最開始在大澤鄉發起起義,之后,向西攻占了陳縣,建立政權,隨后,不斷向西進攻,擴大起義范圍,最后因自身局限性導致失敗。
情境教學將這個起義的過程直觀地展現了出來,包括重大事件及歷史背景,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在特定的時空下歷史事件發生的合理性與邏輯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歷史時空觀念。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事件,開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養成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進行主題活動探究。如整理“中國原始農耕時期文化遺址分布圖”,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書籍、歷史課本等,查找和整合相關知識和信息,通過直觀的對比、比較等,能夠觀察到兩種原始居民分居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情況,從而在腦海中構建起完整的空間圖。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這樣的活動,能大大提升學生的空間感。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故事會、歷史小講壇等活動,讓學生親自收集和整理相關的歷史資料,理解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從各類實踐活動中感悟歷史,進而形成歷史時空觀念。教師還可讓學生通過自主收集資料,自制大事年表,制作多樣化、階段化、整體化歷史大事年表,如歷代王朝表、歐洲一體化大事件表、中外歷史對照大事年表等。這能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整體歷史觀,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歷史事件。
總之,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是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只有重視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歷史教學實效,達到促進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發展的目的。
基于現階段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奠定學生未來學習的基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部分,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對此進行了討論,旨在助力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