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麗
(河北省遷安市濱河街道驛南府完全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為搞好小學數學教學,所有教師都想出了多種辦法來優化課程結構,深挖多種課程資源,創新知識呈現方式,力求課程實施效果最佳。其中,利用數學學具這一手段或者方式組織數學教學一直都是教師的不二之選。學具本身的特質決定了它在數學課程實施的優勢所在,尤其是學具的開發對開啟小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自我數學認知和問題解決等能力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正因為此,我們數學工作者才著力研究學具的制作及應用策略,讓更加優秀的學具,更加便捷的學具服務數學課程實施,服務學生對數學理念的認知,服務學生對數學價值觀念的建立。
要想讓學生的數學認知長久并準確,我們在教學實施中就必須做到增強知識呈現的直觀性和啟發性,數學學具就能在這一點上發揮出優勢作用。通過學生自制學具來完成對數學概念的認知或者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進行方向性指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制作數學學具,怎樣制作學具能收到好的效果,如何通過展示學具來完成對數學知識點的認知。系列問題的實現都要依賴于學生對數學概念本身的理解,基于學具感知數學本真,這為突破數學概念教學難關“服好務、鋪好路”。
例如,在學完《方向的認知》一課后,通過戶外“指向”訓練活動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不能準確說出方向,或者是無法辨別具體方向。這時教師可安排學生自制學具——辨別方向磁力板,方向磁力版上有指南針,有自己繪制的方向標。這些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認知具體方向。學生還可以通過方向磁力板學具進行互動訓練。由一方發問,另一方借助學具的幫助進行問題解答,這種借助學具進行的互動學習有實效、出高效,對提高學生對方向概念的認知能力很有幫助,為突破數學概念教學難點“服好務、鋪好路”。
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特點和可發展性決定了數學認知的創新性、綜合性。學好數學不單單是掌握一些符號或者計算公式,更為關鍵的是利用課本中的數理知識和原理規律去解決生活中的疑難問題。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只為學數學而學數學,要為了用數學去感知和理解數學,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理解和綜合運用。為此,我們要處理好展示數學學具的過程性信息——數字或圖形,通過客觀分析這些信息發現數學規律,理解數學本真,達成利用學具的創新性和綜合性突破教學的瓶頸問題目標,同時為追求最佳的數學教學效益“服好務、鋪好路”。
例如,在認知《三角形》概念及特點時,讓學生利用薄木板和木螺絲自制三角形學具。學生課上在認知三角形的邊、角概念和探索三角形特點及三邊關系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進行兩兩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嘗試和對比,借助運算等手段發現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以及什么樣的三角形屬于鈍角三角形等概念或規律。這樣學習所獲得的直接數學經驗,能把感性數學變成理性數學,發揮了學具的創新性和綜合性功能,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素養。
數學知識同樣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發展性。我們在數學課程實施中要突出體現教學點的人文特質及發展過程,通過這些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感知數學內在的信息。學習數學知識離開了這些內容是完整的,所以利用學具的多元特點將數學知識的人文性和發展性融進去,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系統,更加深刻熟練地認知數學,為更好地落實數學教學理念“服好務、鋪好路”。
例如,在初學《認識鐘表》這一常識性知識時,低年級學生對時間認識沒有基礎,初步認知鐘表后印象也不很深刻,學透本節知識真的較難。課上,教師可利用自己制作的鐘表展示自己一天各個時間段活動的內容,或者是擬定一個周日旅行表,說出哪個時間你在哪里做什么?將認識鐘表的課程變成講故事或制定旅行計劃的形式去學習,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并能快速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素養。這種學習方式是通過學具的使用讓數學課程具有了人文性和發展性,為更好地落實數學教學理念“服好務、鋪好路”。
總述,自制數學學具在突破數學概念教學難點,追求最佳的數學教學實效,落實數學課程理念等側面起到“潤滑”和“催化”的作用,確實讓教師教得輕松順暢,學生學得愉快扎實,讓數學思想理念和學生主體性得到完美的發揮,為數學課程實施及學生素養提升“服好務、鋪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