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唐銀
(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 福建 福州 350007)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反思同等重要,新課標指出解決問題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反思。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回顧反思環節往往被略過,以解決完問題為終結,感覺回顧反思即麻煩又沒必要。往往都是以教師的評價為主,忽略了引導學生自身對所學新知識的反芻能力,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更多的依賴,學習變得更被動。因此,在數學學習中適時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尤為重要。
小學生的反思性學習,就是通過學習活動過程的反思來進行學習。反思不僅是對學習知識一般性的回顧,而且是探究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的反省。作為一線的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幫助學生形成反思習慣。[1]
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是知識的同化和遷移過程,反思就是知識的同化和遷移的重要步驟。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知識“關節點”進行反思可以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遷移和同化。如: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等平面圖形的推倒過程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基本相同,都是用轉化的方法,將未知的圖形通過剪拼或割補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因此,在“平行四邊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進行反思整理,尤為重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學生反思:(1)回顧三角形,平行四邊的面積推導過程,你能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嗎?(都是把新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求面積的圖形)(2)它們在推導方法上有相同之處嗎?(“拼組”、“割補”或“剪拼”的方法)(3)反思回顧后可以將關鍵詞寫在本子上和同組的同學說一說。這樣通過獨立思考,嘗試歸納,同伴討論的方法進行反思回顧,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倒方法遷移到其他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在遷移過程中構建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完成學習目標。
布魯納特別強調:“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小學數學知識是有結構的。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整體結構進行知識統整,在辨析中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本質,將單元知識整體進行梳理規劃,多角度構建,形成網狀知識結構,在回顧反思中進行深度學習,培養梳理概括能力。如《單元知識整理和復習》時進行這樣的作業設計:用思維導圖或其他你喜歡的方式為大家展現你的知識結構圖。畫單元知識思維導圖,能讓學生有條理地回顧反思整個單元所學的知識,把知識點直觀呈現,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形成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用畫思維導圖來幫助孩子反思回顧,呈現大腦中對這一單元知識所建構的網絡,讓整理和復習課堂教學更有效,同時提升學習數學的自信,升華思維。
回顧反思,不只是回憶、辨認和區分給出的答案或重復陳述性的知識,而是在完成真實性任務,或在模擬真實的情境中強化反思,綜合應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全方位地表現自己的水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一份《小數意義》課后作業設計:請你寫出一個兩位小數( ),這個小數表示的意義是什么?請你把它畫出來。畫小數,就是畫概念圖,就是把抽象概括出的小數的意義借助圖畫展示出來。學生用方格圖、線段圖、計數器等以及生活中的熟悉物品來直觀、形象地表示心中的小數,使得小數意義的認識不漂浮表面,而是直觀可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強化回顧反思了新知,也提升了實踐應用能力。[2]
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都不一樣,出錯點就不一樣,所以每個學生應該有自己的錯題本,在整理錯題中反思,不僅能幫助學生自己學習,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的錯題資源進行教學方法改良,對一些大眾化問題進行集中講解,提升學生的精準解題能力。
如:五年級下冊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比較難,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在計算長方體面積時丟掉一個面的面積,在做應用題時弄不清算體積公式還是表面積公式,這些錯誤讓教師感到十分頭疼,這些都需要學生自己去總結,教師進行補充,將這一個章節的知識框架進行完善,所以在整理錯題中反思是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
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有效的方式、方法等待我們去挖掘,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措施。總而言之,要有效落實新課標中提出的回顧反思環節,就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知識的“關節”點,立足單元知識結構整理,應用作業設計中、整理錯題等多種途徑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培養學生自評和反思的習慣,在不斷思辨中提高學習能力,打造深度學習課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