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琴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青云實驗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目標導學”的課堂教學時,應看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使學生在對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展開一定的思考,以不斷地發揮“目標導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積極教育意義。
初中歷史教師應充分地綜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及資源環境等因素,以實現對學生進行教、學中“導合一”特點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并注重對自身的教法的研究和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作用,使學生在良好的歷史情境問題中,能夠逐步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高效的完成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任務。比如,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展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應以問題導入式展開對歷史課堂的教學,如“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引導學生回答“火燒圓明園”,教師接著進行提問,“那么在英法聯軍占領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強占領,這是什么戰爭?”并引導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了解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原因、經過,以及發生的時間和侵略的國家,從而引出導致的結果,即《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學生能夠了解義和團的興起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基本史實,并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危害,充分的利用歷史情境問題“目標導學”的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性的思維,全面的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歷史學習,以最終實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1]
在初中歷史教師的實際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的強調對學生個人價值觀的培養,在學生完成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以全面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充分的利用“目標導學”的教學策略,實現初中歷史課堂重要的教學理念,以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到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實現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全面的啟發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使學生可以獲得良性的發展。比如,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展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討論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并認識五四運動的時間、地點、口號、領導者、主力、以及結果,使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五四運動的精神及影響,并通過與學生的小組討論,提高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深刻的體會五四青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堅定的共產主義的信念。使學生能夠在收獲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漸的獲得相關的素質教育,以充分的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2]
初中歷史教師應針對學生在歷史課堂學習中的不足,采用“目標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歷史教學,充分地利用導學案,開拓學生的思路,逐步地培養學生對“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適應度,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在課堂中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能夠逐步增強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信心。比如,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展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社會生活的變化》時,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發言,自己身邊能夠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一些信息,比如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上面有何變化?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獨立的思考,在學生發言后,給予學生鼓勵式的贊許,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歷史課堂教學中,并在踴躍的發言中,逐步增加學生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信心,然后以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充分地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教學資料與自己的思維中進行知識的碰撞,以逐步的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達到初中歷史“目標導學”的教學目的。
由此可見,初中歷史教師應不斷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目標導學”的教學模式逐步地滲透到對學生的歷史教學中,以使學生在提升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全面的增強自身對于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養成在學習中善于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