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玲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安頭屯鎮東口頭小學 河北 香河 065400)
在小學乃至初中、高中階段,數學都是一門主要課程,做好數學教學,保證數學教學質量,能為學生今后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這門課程比較生澀、抽象,很多小學生一遇到數學難題就頭疼不已,往往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聯系實際生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四個方面,研究論述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老師要是要尊重、愛護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小學生,與他們建立一種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尤其是對那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孩子,我們更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關注,積極引導他們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比如,在小學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有的孩子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面對這種情況,一定不要用呵斥或者嚴厲批評的態度。作為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有耐心,幫助小學生仔細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指導他們正確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內容很多都與實際生活有關,而小學生又對身邊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小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用生活化的情境問題激發孩子們求知的欲望,能使他們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在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一定要從小學生身邊或者他們能理解的生活例子著手,盡量不要用太過深奧或者小學生接觸不到的生活實例。比如在小學數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時,在向小學生們講解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為了讓他們能熟練掌握這一數學知識概念和計算方法,當時我并沒有急著讓他們去做數學課本上的練習題。而是讓他們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入手,先看看自己周圍那些物品是長方形,小學生們很快就說出課桌、書本、板凳、黑板等等都是長方形。然后我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別測量一下身邊的課本、課桌、板凳的長和寬,并運用剛才講過的長方形計算公式計算它們的面積。在這一過程中,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了數學知識。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受到技術條件的局限,小學生只能接觸到平面化、靜態化的數學內容,學習過程難免枯燥、乏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提供了機會。在小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小學生創設有趣的學習環境,優化教學過程,還可以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小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小學數學“圓柱和圓錐”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們平時接觸圓錐形的物體比較少,僅憑課堂上的講解,很多小學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圓錐形的概念。為了讓小學生們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這一概念,我在新課開始之前制作了有關圓錐體的視頻課件。在課堂講解中,利用多媒體形象的給小學生展示出來,讓他們直觀的了解什么形狀的物體是圓錐體,從而準確理解了“圓錐”概念,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小學階段是學生一個特殊的階段,這一階段養成的習慣或者學習到的能力,會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對于提高學生全面學習能力,使他們養成自主、探索、研究的學習習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將有效提高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善于引導孩子們主動去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使他們掌握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一些比較難解的數學解題方法時,老師不要簡單的把解題過程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要多用啟發、引導的方式,促使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通過思考自己尋找出解題方法,并正確完成解題。二是培養小學生實踐動手操作的能力,讓他們在自己動手中發現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學會新技能。比如在圓的周長測量教學中,由于圓的形狀特點,使其很難固定到一點,許多小學生在測量時無法有效操作。當時我并沒有急著給他們講出圓周長的測量方法,而是放手讓他們去實驗、研究測量方法。在此過程中可以給以小學生一定的指導,例如“如果讓圓的周長變成一條直線,是否更容易測量”等。孩子們經過多次實驗、反復失敗,最終找到了圓周長的測量方法,并掌握加以運用。這種方法使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學到了數學知識,也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時期給小學教學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路上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研究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