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必渣
(廣西百色靖西市同德鄉中心小學 廣西 靖西 533802)
在現代教育背景中,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僅僅需要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教育中,并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此外,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數學知識,同時還需要能夠熟練應用這些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匯總,需要采用多種教育形式,借助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本文主要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并就如果實現多樣化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思維提出相關策略。
在數學教育中強調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學情,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合理完善教育目標,制定相應教學方案。這樣既能夠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和諧氣氛,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還能夠調動學生多元化的思維,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1]。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去解答問題。如:計算59×37+12×59+59=?時候,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可以首先按照學生的思維慣性按照四則運算的法則順序進行先后計算,即現計算出乘法的結果,最后再以加法進行計算,得出最后額結果。然后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思考,采用其他方式進行解答。如可以采用乘法分配律將59×37+12×59+59=59×(37+12+1)=59×50這樣分配學生就不需要去一個個計算其中的乘法,計算起來更加方便。在計算59×50=?有些學生可能會直接進行乘法運算,其實在這里,仍然可以采用簡便方式進行結算,如運用加法計算法則將“59×50=?”轉變為“(60-1)×50=?”然后再運用乘法分配律(60-1)×50=60×50-1×50=3000-50,最后運用減法計算法則,計算得到最后答案“2950”。在這則運算中,綜合采用了多種變換方式,使得計算更加簡單、便捷,有些成績好的學生基本可以采用口算的方式進行計算,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效率,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由于學生思維能力有限,在解答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受到思維的局限不能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解答問題,這就使得學生學習起來困難較大[2]。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才贏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激活學生的解題思路。例如,在學習“分數乘法”的時候,可以列舉例題:一個人步行每小時可走8/2千米,一輛汽車的速度是這個人步行速度的20倍,一輛轎車的速度是這兩汽車速度的3/2倍,這兩轎車的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米?在教育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剛剛接觸這種類型的題目,不能有效的進行思維,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分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使得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逐漸提高。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又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促進學生思維上的進步與發展。
在小學教學階段,學生的思維還有待開發,這個時候教師要想促進學生思維上的提高,自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構建更加開放、靈活的課堂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3]。在這種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多種解題的方式,還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從而深入到數學學習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不能采用單一、固定的教學方式,而是應該積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各種形式和方法來刺激學生,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養成采用多種方式解答問題的習慣。
總而言之,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學習和采用各種新式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生動性和靈活性,讓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