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漪
(四川省內江市三中 四川 內江 641000)
所謂獲取信息能力是指人對某些信息在主觀態度上有著急切想要獲取的意愿,然后通過多種渠道或途徑來獲取所需信息的一種基礎能力,這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在高中地理中,其獲取信息能力是為運用知識能力、闡述事物能力以及論證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相關探究。
1.1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一是通過直觀教學手段,例如通過實物觀察、模型演示、語言直觀講解等方法有效快速地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空間能力,比如在教授一些地理常識或地區文化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資料;二是在直觀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有意地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可以通過結合直觀教學工具啟發學生去聯系抽象理論知識,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比如在講授一些自然現象的成因以及產生的規律時,教師需要在講解或演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鍛煉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三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設置層層深入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或者小組探究,同時教師還要重視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聯系實際生活進行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們體會到地理這個學科源于生活,并且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1.2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主動而積極地獲取信息。在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的背景下的教學觀要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全球不同地區的氣候的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探究不同氣候產生的原因的興趣,并以此啟發學生接下去學習關于不同氣候的年均降雨量、全年氣溫以及分布特點;二是在不同難度作業比如練習地形特點和分布的時候,引導學生提高動機水平,而學習氣候成因的時候,引導學生降低動機水平;三是要充分利用課堂上或者課后作業上的反饋情況,妥善地進行獎懲;四是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結果歸因,比如在學習天氣與氣候的時候,有些學生會因為學得不好而歸因于自己能力問題,久而久之容易習得性無助,不利于學生發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內在的可控的因素即努力,促使學生繼續努力學習。
1.3 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發展抽象思維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質等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上,積極主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來優化教學過程是很有必要的。
2.1 教授學生信息獲取和加工的方法和策略。正如俗話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將課本上的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并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為了更好地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教授學生如何去獲取相關的信息以及如何去加工信息來加深對信息的理解和記憶,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就高中地理課本上的案例或說明材料、生活中切實可見的地理現象或是新聞中有關地理的相關報道等進行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的訓練。
2.2 促進學生信息遷移,引導學生構建地理知識框架。為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信息遷移的產生,教師必須要精心挑選在課上講授的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程序,以及教授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遷移意識與遷移能力;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地理知識見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
2.3 通過習題演練與社會實踐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促進能力的提升。在講授新課的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所學知識,進行有關信息獲取能力的針對性訓練,通過練習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地理題目,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促進和提升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學習遷移的能力,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方面的社會實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發展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比如觀察有關天氣現象,推測明日的天氣情況。
本文以研究“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為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教學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及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提出了關于教授學生信息獲取方法策略、促進學生信息遷移能力和構建知識框架、通過實踐來加深理解和促進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認真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施啟發式教學,傾向于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養成獨立思考和良好學習習慣,以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關鍵來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能力,重視和發揮實踐的鞏固知識與強化能力的作用,有效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更快地掌握信息獲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