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喆
(吉林省雙遼市第三小學 吉林 雙遼 136400)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小學美學課程教學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學是學生不斷學習美學的重要途徑,所以老師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提高對審美的理解,合理把握課堂節奏,并有效地利用課堂培養學生更高的審美能力,并逐步塑造他們的審美意識,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美術欣賞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中外許多優秀作品的欣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優秀作品的魅力,同時吸收有關優秀作品的美學成分,通過優秀作品鑒賞讓學生受到啟發,獲得靈感,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例如,當欣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老師首先應該講解該作品的歷史背景并幫助學生去了解這幅作品。這幅圖的背景如下:在中國北宋時期,那時候汴京非常繁華,四條河流流經城市,并且那時候的汴京商業非常發達,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道和商店。通過解釋北宋時期水陸運輸的繁華來解釋這個歷史故事背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幅圖中出現了許多繁華熱鬧的場面,而且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千年前的北宋時期的風俗文化,當了解歷史背景后,分析它的構圖,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節奏感,色彩效果,筆墨章法等,除了引導學生去體驗古代韻律的單純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畫出圖中的人物,以了解中國畫中的優秀之處,通過學習,能讓學生可以體驗到畫中人物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加深學生對審美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發現美,認識和培養審美的能力[1]。
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必須提高他們對美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有興趣,則可以專注于學習。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觸摸到的事物更加豐富多彩,思想和觀察的深度也比以往更深。美術是感官觀察的一門藝術。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求知欲來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進行觀察,并在生活中發現美。此外,讓學生通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并了解美來源于生活,美可以在生活中無處不在[2]。
將美學與現實相結合,學生會對美這件事情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使用一些模型或者多媒體材料或播放視頻等方式進行美術教學。例如,在講解風箏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有關制造風箏的過程,讓學生觀察不同風箏的形態以及放飛的模樣,并直接向學生展示出藝術品的生動形象,直接為學生提供視覺上的刺激,讓學生想象民間藝術家或在創作時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感知能力,并增強課堂學習的效果。
如果真的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僅僅依靠在上課期間老師的教學和講解是不夠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僅僅是為學生學習有關理論知識和增強學生審美觀念打下堅實基礎,如果學生真的想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必須通過實踐來完成。實踐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發現這個“美麗”的世界,并創造奇妙的體驗。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可以與他人分享美的體驗。
筆者曾經班里面有一個男孩,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學生不交流,他有點內向,但是他有自己的藝術思想。與其他學生相比,他的作品非常優秀,因此,作者特別注意她,并經常在課堂上稱贊她。當這個孩子交來一幅作品時,老師提出了建議并告訴他這個作品非常好,這么美麗的圖畫是不是應該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呢?他點了點頭,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孩子的圖畫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場景,線條變得更加活潑,顏色也更加絢麗多彩,并且繪畫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逐漸地,創作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在實踐中,教師通過多種方式指導和培養學生的“美感”,逐步提高他們對美學的理解,通過實踐去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3]。
本文從欣賞名作感受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提升其審美興趣以及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策略。隨著人們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逐漸增強并且對繪畫的興趣不斷增強,人們希望通過繪畫來將自己的思想和言語表達出來,雖然他們的作品無法與藝術大師的作品相提并論,但是他們表達出來的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簡而言之,美術教育應始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