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笑英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新墩小學 廣東 廣州 511340)
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通常在課堂上面臨一對多的情況,很難顧及到全班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采用分層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可以解決優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下”的尷尬局面,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教學模式可以提升整個班級的學習效率和班級核心素養的培育。
分層教學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實施,每個班級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水平、學習能力和勤奮程度都存在極大的差異,教師利用分層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將各方面水平相似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針對每個小組的學習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學方針。每個班級的幾十名學生都是各有特點、學習的態度方式等存在巨大的差異,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必定會阻礙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利用分層教學,教師將學習能力強,態度踏實的學生分為一組,將學習能力中等,成績一般的學生分為一組,那些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方法較差的學生則也被分為一組,根據不同的水平和層次制定不同的規則[1]。分層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是為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制定的教學模式。分層施教的探索和運用能夠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必然會起到很好地效果。
2.1 做好前期準備,做好層次劃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分層教學的前提工作就要對學生分層,這是最主要和基礎環節,只有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合理劃分,才可以有效開展后續的各類活動。教師在前期分層時一定要慎重,可以通過自身評價與單元測試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劃分,這樣對班級學生才是公平的,小組分層的劃分才更加的有效。將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都分為A組;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為B組;而那些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有待提升的學生為C組[2]。在后續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相對應的調整,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
2.2 分層實施教學,設置不同目標。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數學教師應該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在數學課上學會的具體知識,可以使處在不同起點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應該達到的目標進行預習,農村地區的學生學習條件有限,有些學生課外沒有機會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預習,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紙質資料輔助學生預習,對課堂上將要講授的數學知識有大致的了解,這樣有利于課堂教學各活動的順利開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構建高效課堂。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為例,在學習這一單元時教師應該分層次制定教學目標:A層次的學生應該學會運用方格紙和割補、拼擺等方法探索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了解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列表、畫圖等方式整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了解不同圖形面積計算的內在聯系;B層次的學生需要了解各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熟練運用這些公式;而C層次的學生只需要會運用公式解題即可。教室可以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突出重點,構建高效課堂。
2.3 分層開展評價,課后練習鞏固。在教學總結環節教師應該結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所有學生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評價時非常不公平的,那些基礎比較差、接受能力不強的學生經常不如另一層次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表現得出色[3]。只要學生達到自己所屬層次的教學目標就達到了教師的要求,教師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課后,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習題進行練習,鞏固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加深對數學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反饋時也應該制定不同的標準,分層反饋。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比》為例,學習完這一部分的數學知識后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總結,并且為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課后習題。對于c層次的教師應該多布置一些概念性的、難度較小習題,幫助這個層次的學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意義;對于AB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在作業中多多涉及應用題,A層次的題目難度應該比B層次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分層教學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升整體學生的數學能力,構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