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淑妍
(浙江省義烏市繡湖小學 浙江 義烏 3220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教師要能夠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并制定多樣化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以“做”為核心,完成數學學習活動,進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數學綜合素養。
“教學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要注重制定趣味化教學策略,以此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動力,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一節充滿樂趣的數學課堂,能夠使其產生濃厚的探究動力,從而全面提升主觀能動性,并與教師展開積極配合。在授課期間,教師可以制定科學合理的授課方案,并在做中教、在教中激趣,從而促使學生生發自主探究動力。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動力,教師可以在課上與學生們一起動手,制作教學用具,比如用剪一剪、拼一拼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如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等,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屬性。然后再引導學生們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具有三角形屬性,如:紅領巾、指示牌等等,接著,再組織學生們根據所學的求解三角形面積的公式定理,完成對不同三角形面積的測算,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們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并調動自己的學習動力,完成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進而促使教與做、學與做能夠緊密融合,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動力。[1]
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期間,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傳輸,使其被動地聽講,還要使其意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對于數學知識的吸收和把握,可以通過自主探索有效獲得。當學生參與探索活動,能夠在此期間獲得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并能夠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進而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與發展。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是:使學生們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含義;理解并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迅速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為了落實相關學習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提供多樣化探索機會,比如為學生們出示與之相關的生活化問題:亮亮家要給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高15分米的簡易柜子換布罩(沒有底面)。請問至少需要用多少布料?接著,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實踐探索活動,學生們可以通過自制簡易模型,完成對具體問題的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動手搭建簡易模型,還原問題本質,并通過合作探究,開展問題思考活動,能夠有效加深對于所學內容的把握,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在實踐思考活動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會不斷得以提升發展。[2]
數學知識豐富多彩、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為了使學生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化鞏固,在課后復習、自主探究過程中,加強對自身思維的培養,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切實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為全面落實“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多給學生們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使其能夠在做中學,在學中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開展“有趣的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使學生們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頭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策略方法,進而在觀察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接著,教師可以使學生們進行小組活動,自主開展活動,學生們可以準備好相關材料,如:水杯、石頭、尺子、量杯、水等等,根據具體實驗內容,完成測量活動,從而提升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體積的理解與把握,深化鞏固所學內容,同時增強探究思維能力,有效優化自身數學學習效果。[3]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當教師能夠深化落實“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和目標,能夠有效創新教育活動策略,并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有效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獲得豐富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能夠在實踐探索、交流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運算能力、建模能力等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