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鵬 廈門市巷東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持續深入及人們對生活水平的不斷追求,社會對健康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承載著今后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作為新時代的一名教師,要肩負起培養社會“四有”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師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由于教學觀念滯后,無法深刻把握核心素養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等精神實質,導致了學生的運動能力及健康水平等無法得到有效提高。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著力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緊抓學生接受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的重要時期,大力培養中學生的運動興趣,加強學生全面系統的訓練,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健康行為等。
“健康行為”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有效地改變了教師以往只注重運動技能及技術傳授的傳統教學思想,凸顯了健康體育行為在體育教學活動及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1]。教師要本著“終身發展”的教育思想,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習,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明確體育鍛煉的價值,養成科學健身的良好習慣,促進綜合體育能力及學習素養的提升。
長此以往,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比較注重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健康知識的傳授,導致了學生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促進自身發展的健康知識。在走訪調查及與日常學生交流中發現,學生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困惑,那就是他們無法在運動中有效地預防傷害。例如:未能結合運動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充分的肢體活動;在運動結束后未能科學補充水分和健康飲食;誤以為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更能促進身體健康的發展;不懂得通過改善飲食來促進運動性疲勞的恢復;多數學生未能明確課前熱身活動的功能和效果,導致他們抱著一種可有可無、敷衍了事的參與態度,從而失去了準備活動的實質性作用,這與學生缺乏系統的健康體育知識教育有著密切關系。
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快速發展時期,天性活潑好動,由于經常受到不良鍛煉環境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他們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誤區:
1.只要參與鍛煉就有益于身心健康。其實,他們忽視了這么一個現狀,那就是在身體機能不適的情況下堅持體育鍛煉,不僅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而且不利于身體的恢復。
2.運動時間越長越好。很多中學生未能根據自己的素質基礎、體能狀況等實際,在運動中毫無計劃、毫無目的地追求所謂的鍛煉時間和強度,從而導致了經常出現疲勞、損傷及酸痛等現象。
3.運動后未能科學補充水分。許多中學生在運動結束后都有一種不良的習慣,那就是迫不及待地進行大量、快速的飲水,未能明確溫淡鹽水等在緩解運動性疲勞等方面的作用。
4.運動結束后立刻蹲坐休息。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面臨著這種窘狀,那就是一旦停止運動后,就迫不及待地或坐在地上或原地蹲著進行調整、休息,他們未能掌握科學的放松方式和正確休息方式,未能明確運動后,尤其是完成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后立即“蹲坐休息”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險性與傷害性,未能掌握科學的放松方式和正確休息方式。
5.女生未能明確生理期間的鍛煉方式。很多女生總認為一旦出現生理期,就不能從事體育鍛煉,取而代之的是請假、休息、見習等,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她們未能明確在痛經或血量輕微的情況下,進行適當運動能給人體機能狀態帶來改善,及有利于緩解經期不適等作用。
大多數中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時候,他們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可謂積極性很高,但他們更多的是把體育運動當作身心調整的一種方式,而忽視專業運動知識和運動損傷預防的學習[2],例如:在濕滑的場地上、在下雨天中繼續活動;冬季訓練時未做好保護與幫助工作;未能認識到準備活動及放松運動對人體恢復的重要性等,尤其是不遵守相關的練習要求、練習規則,導致了許多學生出現意外而受傷等現象,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并提出練習要求、規則及其注意事項,對技術難度較大的動作,教師可簡化規則,充分發揮學生相互保護、相互幫助的作用,降低體育運動的危險系數,從而保障學生練習的安全性。
目前部分中學生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偶爾參加體育鍛煉也是在學校、年段統一組織下進行的,導致了他們未能注重體育技能的掌握,缺少了體育運動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例如,在學生未能理解與把握運動技能形成特點時,只能機械性地進行訓練,這種周而復始的重復性訓練,不僅容易造成學生失去鍛煉興趣,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健身行為和運動能力的形成。尤其是體育專業能力的學習,需要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鍛煉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鍛煉方法,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的體育行為,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促進基本健康技能的形成。
培養學生健康體育行為不僅是新課標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每個體育教師要培養的育人目標。教師要深刻領會到體育教學活動在形成學生健康體育行為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積極采取有助于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措施,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及核心素養的形成。
學生的健康體育行為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實現的,必須有效利用互聯網等信息資源,強化和豐富他們的健康體育意識[3],例如:體育健康知識不僅可以融入課堂教學,還可以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如根據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充分借助校園板報、主題講座、圖片展覽及開展新穎有趣而多元的社團活動等健康教育專題活動,不斷拓寬學生的健康教育領域,提高學生對健康知識的認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參觀及課外體育活動等,不斷豐富適合學生的科學健身及健康教育知識,以營造較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體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健康體育行為的知識教育,讓學生明確良好的健康體育行為對促進自身體育鍛煉、終身發展等的重要性,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中。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有效整合學校相關的教育資源,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打破長期以來建立的體育課以運動技能教學為主的形式,采用閱讀、分析、交流、研討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將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施對學生健康知識的教育,并使之有效地指導體育鍛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與思考中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健身技能[4],例如: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教會學生安全運動的原則,同時懂得在運動及現實生活中安全避險的方法,尤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如:扭傷、抽筋、運動性暈厥或運動疲勞等,要應用已學的知識和技巧進行處理;又如:結合學習與生活案例,并將之與知識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掌握安全避險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增進健康的本領,更好地促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及實踐運用能力的形成。
為了確保學生健康體育行為培養的有效性,不管是學校,還是體育教師都要明確“學校、家庭、社區”在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挖掘和豐富“三位一體”育人內涵的同時,促進“三位一體”的有效合作。學校的體育教育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這對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生存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然而,它也存在著諸如:針對性不強、靈活性較弱、情感感染力不夠等不足,如果能充分發揮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合力作用,就能突顯其培養優勢,揚長避短,努力做到在內容上相互補充、擴展、完善,在培養方式和方法上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學生健康水平能否得以有效培養和提高,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學生是否能養成健康的行為和良好的鍛煉習慣,而這卻離不開作為重要育人場所的學校教育和作為學生伙伴者的體育教師的引導和培養,尤其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教學能力無時不再無時不在地影響著學生的健康體育行為。教師要不斷充分發揮自身在育人的組織和實施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卓有成效地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培養,積極向學生傳播健康體育知識,規范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讓學生從小樹立科學健身的鍛煉意識,不斷幫助學生糾正和改進錯誤的技術動作及不良的體育運動習慣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健康體育觀念,為培養具有終身體育能力的新時代人才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健康體育行為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實現的,它是一朝一夕的漫長過程,體育教師要結合時代教育的背景,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把握學科核心素養精神,充分考慮到教師教學、家庭教育理念、社區運動環境、學生自身學習方面因素,努力營造健康體育行為的良好氛圍,實現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的高度融合,形成“家庭、學校和社區”合力,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得以和諧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