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月
(廣西合浦縣西場鎮裴屋小學 廣西 合浦 536129)
優秀的數學教師懂得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水平,探究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中建立數學模型思想,逐步提升數學素養,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多探究、多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如何建立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有效解決數學問題、掌握學習數學方法需要的是一種數學思想的堅持,通過層層遞進,學會分析、探究、假設、驗證以及歸納和總結,把握好教學的步驟,實現由淺到深、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讓小學生們投入到思考當中,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散,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抓住關鍵點、提煉重點,提高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和與積的奇偶性》一課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來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是設計一個抽獎游戲,通過游戲引導小學生們探究隱藏其中的數學規律,并鼓勵他們進行驗證,得出數學結論;其次,我改變了游戲的規則,讓學生們自由合作討論,一起解決抽獎游戲當中的問題;最后是引導小學生們對探究的規律進行驗證,在實踐中掌握奇偶數的特性,并學會用這些特性去解決我們盛會中的實際問題。這三個環節由表及里,在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的同時提升了他們的數學素養。
在一節課的伊始,由于學生所儲備的知識經驗不足,非常容易出現思維偏頗的現象。與費勁口舌地進行講解相比,創設一個讓學生自主發現、主動辨析的教學環節則更能點燃小學生們探究知識的欲望。為此,我們可以通過“錯誤現象”這一機會來鼓勵學生進行探究,牽引學生走向開放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我創設了情景來引入教學:長為1200米的海濱公園路一側要植樹,需要每隔6米栽一棵小樹,請問一共要種多少棵小樹呢?并提出問題:你可以根據題目所提供的信息來猜一猜需要準備多少棵小樹苗嗎?你能把不同想法展示出來嗎?通過思考和探究,學生們反饋一下解答方法:
方法一:1200÷6=200(棵)
方法二:1200÷6=200(棵)200+1=201(棵)
方法三:1200÷6=200(棵)200-1=199(棵)
面對同樣的一道題目,出現三種不同的答案時,我并沒有急著糾正學生,而是讓他們靜下心來獨立思考以下問題串:(1)在這三種解法中,你能找到它們思維的共同點嗎?(2)植樹棵數與間隔個數可能有關系,那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通過創設情景引入教學,設計“問題串”,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這樣“漫長”的思考過程中,學生梳理了自己的想法:借助生活情境各自想象現實中可能存在的栽樹情景,分別是只栽一端、兩端都栽以及兩端都不栽。接著我再引導小學生們化繁為簡,將“大問題”化為“小問題”:如果每隔6米栽一棵,12米又可以栽幾棵樹呢?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借助多媒體、畫示意圖等等方法,滲透“一一對應”數學思想,促使學生們發現種樹模型的規律。通過將小學生們出現的“錯誤”化為“契機”,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提問、辨析,引發學生更深入、全面、積極地思考,使學生自主探究棵數與間隔數之間一一對應關系的種樹模型,讓學生們在體會和感悟中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我們可以引導在數學中豐富生活經驗,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小學生們學會自主、獨立地去分析、解答問題,掌握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使他們的推理、邏輯能力得到發展。如: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這一內容的時候,聯系生活中的熱門事件,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了各種生活垃圾的圖片,并提問什么是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分為哪四類?請學生們仔細觀察圖片,根據情景給出的數據,聯系本節課的內容,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們的觀察,提出一下問題:有害垃圾和廚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一共占了幾分之幾?可回收垃圾比其他垃圾多占生活垃圾的幾分之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幾分之幾?……
又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我先播放了與沙塵暴相關過程和風險的視頻,并向學生們提問:對于這一個短片,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我們要怎樣預防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呢?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嗎?植樹有哪些好處呢?接著再鼓勵學生們一起來美化校園,共同設計一份植樹方案,要求是:學校有一條長為2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樹,需要麻煩學生們出謀劃策,探究一共要栽多少棵樹。之后引導小學生們分析題目中的信息,共同探究解決方案。這樣,既能鞏固知識,也能夠促使學生展開更細致的觀察,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關注知識以及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學生在獲取知識、實踐探究所經歷的思考過程,關注引導小學生們運用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小學生們的問題、策略以及合作意識等,有效培育小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