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芳
(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新民小學 廣東 江門 529060)
著名教師于漪老師認為:課的開端必須有眼前一亮的效果,而導入是課的起點,教師應想方設法打響這第一錘,喚起學生回憶,激活經驗。興致盎然、引人入勝的導入確實會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這一過程必須是依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導入的形式,利用導入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真正地提高了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趣味是課堂教學的調劑品,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心智發育的制約,上課注意力容易被干擾,40分鐘的課堂學習,要求他們都能集中精神是件困難的事情。如何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教師應要別具心裁地創設生動、有趣,富有童真的故事、謎語、小游戲等有趣味性活動的插入到新課,使學生有興趣地繼續并堅持學習。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找規律》時,引入孩子喜歡的音樂作為切入點,老師先用鈴鼓示范節拍“xx xx xx”,問學生:接著老師會怎樣拍?學生在聽節拍時心也在默默地被節拍烙印在腦海里,很容易地拍打整齊、動聽、一樣的節拍。為了加深構建模型,又拍出第二組節拍“x xx x xx x xx”,學生再一次經歷剛才的過程。來到第三組,教師故意拍出沒有規律的拍子,學生在延續拍的時候覺得吵、不好聽,他們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自身體驗,很快就明白個中緣由,也順勢地揭示新課內容。
復習導入是老生常談的方法,也是老師喜歡和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據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連貫性的這一特點,新授課前聯系教材內容借助復習舊內容重新構建知識形成的模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重溫了舊知識,還讓學生延伸到掌握新知識的學習方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而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例如:教學《公頃的認識》,(1)先利用舊知復習導入,填上適合的面積單位并用手勢比劃一下各自面積的大小,接著呈現學生熟悉的東湖公園應填什么面積單位,通過復習喚起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知經驗,并以一個新的問題引發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新知的引出產生于學生的認知沖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1](2)讓學生描述已學面積單位的由來,指出它們有多大。利用建構舊知的經驗來建構“1公頃”的面積單位,幫助學生在直觀層面上更好地形成“1公頃”的表象,知識之間產生遷移新知。
疑是產生思考之始,也是學習之端。根據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理的特點,在新課伊始之際巧妙地設疑置問,引領學生進入奇妙的學問世界,讓他們自己去探究、發現和解決疑問。在教學《年月日》這一課時,一般老師會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為了增加“年、月”的神秘感,先讓學生幫忙解決老師的困惑。“明明和文文是同班同學,明明說今天是他第8個生日,可文文卻說他只過了1個生日。”話音剛落,課堂頓時沸騰起來,覺得文文記錯了是不可能的事,可老師卻堅定文文說的話是事實。全班同學疑云驟起、陷入沉思,很想知道當中的奧秘。這時,教師靈機一撥說:“同學們呀,答案就在這節課學習的新內容里,只要用心地學就能找到答案。”課前使用誘導性的語言引出懸疑,拉開了新課的序幕,營造積極上進的課堂學習氛圍。
現今科技發達,現代化教學逐漸在課堂上普及,它能解決較難的學術問題。新課導入時,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在繪聲繪色的演繹中不知不覺投入到教學情境,增強學習數學的使命感,從而把知識活用到生活。例如教學《自行車里的數學》,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變速自行車和兒童自行車比賽的視頻,學生觀看后感到疑惑不解:為什么變速自行車會比兒童自行車慢?在強烈的好奇心驅動下,聯系生動的情境和已有生活的經歷,學生會產生速度是否跟齒輪結構有關的初步猜測,接著新課內容相繼亮相登場。又例如教學《周長的認識》,利用多媒體呈現一場螞蟻爬行比賽的情節,請同學們談談誰贏了?同學們議論紛紛,覺得這場比賽不公平,兩只螞蟻的起點和終點不一樣,從而順勢地引出周長的概念。對于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在講授的過程中很難用言語或文字表達,通過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能輕易地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層層剖析,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充滿趣味、有趣的導入不僅僅有利于學生的表象記憶,更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巧妙地創設有效及富有藝術性的新課導入,能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距離,體驗到數學知識不是只有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概念、公式等,學生在充滿趣味性、探究性的課堂里從“我學會”轉化為“我會學”,理解與掌握小學數學知識。新課導入的技巧還需老師不斷研究、探討,從而優化課堂,為高質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奠定堅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