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陳村街道中心小學 廣東 茂名 525443)
在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與效果。因此,我們要讓課堂注重“有效性”。下面談談我在數學教學中是如何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
要上好一節高質量的課,首先要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結合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具體理解和認知范圍,有效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科學、合理地備好課,制作好課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北師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由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教學重點是百分數的理解,教學難點是百分數與分數的異同。因此,在備課中,我結合學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特性,準備很多有百分數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百分數,并聯系實際,舉例出百分數在日常生活的應用。讓學生在情境中認識百分數,體會百分數的意義,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數學學習生活化,將現實生活數學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鞏固與理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與容體單位的異同時,我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動手做冰棍的情況,冰棍模具裝滿水的量是冰棍模具的容積,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用冰棍模具做出來的冰棍的大小即是冰棍的體積,就是冰棍模具的容積了。因此也可以知道物體的體積大于其容積了。又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我們可以創建生活中常見的購物場景,媽媽帶100元去買大米,大米每袋50元,能買幾袋呢?這樣將枯燥的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動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以其自身特點,在教學中展現了巨大魅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學生對學習數學從接受走向成熟,從抽象走向具體,從單一走向豐盈,從模糊走向清晰。
小學生大腦處于發育階段,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發展和提高。我們教學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時,便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圖、文、音、像的形式,從多層次、多角度呈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便能使學生更好理解與掌握。
數學教學中的立體圖形知識往往是較難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有時用語言講了好幾遍,學生還是“一知半解”。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使靜態知識動態化,能直觀地展示圖形的變化,由抽象變直觀。特別是對那些空間想象力差的學生來說,動畫一目了然,就能輕松地掌握了。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利用信息技術動畫模擬把圓柱先后平均分為4份、8份、16份、32份、64份,這樣無限切分下去,就慢慢轉化成長方體,使新知識變為舊知識,把抽象轉化為具體,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再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觀察,積極開展思維,自己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樣,動畫模擬不但能夠解決傳統數學教學中的憑空想象,難理解的缺點,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
趣味性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輔助引導,學生主體發揮;組織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結合現實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為重點,以實現學生的人生價值為最終目標,積極認真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營造趣味濃郁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好學心,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低年級的課堂,我們可以靈活安排一些游戲活動,將看似枯燥乏味數學知識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自如地學習數學。在中高年級的課堂,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意識,以有效的學習氛圍營造優勢,全方位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及相應的應用能力激發出來,使學生在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的手段之一。通過練習,學生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別出心裁,設計好習題。在設計習題時做到目標明確,有層次性,有針對性,循序漸進,體現現代化,形式多樣化。
例如練習《百分數的認識》時,我采用填空、判斷、選擇、連線、游戲等方法,還設計了競賽、搶答、合作等答題方式,使原本枯燥的數學練習課充滿生動和活力。通過這些形式新穎趣味的練習課,歸納總結,鞏固加深所學的數學知識。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并且有極強的藝術性的學問,我們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原則,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實踐、總結、完善和創新,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