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偉
(廣東省羅定市羅鏡鎮新榕片中心小學 廣東 羅定 527200)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新課題標準中有“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基本理念。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低年級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發展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1]。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是很有意義的,對于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促進數學教學的效率有著直接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有著如下的優勢,一是遵循小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從具體形象到概括抽象,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概括抽象是數學的重要特征,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不好,需要經歷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程。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具體形象的生活知識作為學習切入點。二是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熟悉的事物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與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聯系,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三是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感受到對家庭與學校的責任感,因此,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增加學生的責任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數學的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應用有效策略開展生活化教學[3]。本文嘗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以促進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
2.1 知識的生活化展示,激發學習數學興趣。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大部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可從學生喜歡的物體、電視、游戲等切入,把數學知識與學生喜歡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學生已學會用20以內的數字表示物體。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創設導入情境:同學們喜歡吃蘋果嗎?現在我們去摘蘋果,50個蘋果裝一籮筐,請同學們把蘋果裝入兩個籮筐里,數一數一共裝了多少個蘋果。然后在計算機上以游戲方式,展示一堆蘋果和兩個籮筐,通過移動蘋果的圖片,把蘋果排列成10個一行,一共排成10行。讓學生對蘋果進行數數,每數一個,展示新的數字,超過20后的數字,教師和學生一起讀出數字,讓學生認識大于20的數字。蘋果數到50,裝進籮筐,再數出剩下的50個蘋果,并裝進另一個籮筐,展示蘋果的總數100。通過數裝蘋果游戲,讓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字,把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2 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建立問題數學模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把優選法和統籌法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問題,建立出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問題。在學習小學四年級數學統籌方法的知識時,可通過生活中的沏茶問題,理解統籌方法。分析沏茶問題可分三步。第一步是:把問題分解為可執行步驟。沏茶的步驟可分為: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裝冷水(1分鐘)、燒開水(8分鐘)、取茶葉(1分鐘)、沏茶水(1分鐘)。第二步是:根據時間關系,確定可并行的工作。燒開水的時間是需要等待的,燒開水前的洗水壺、裝冷水必須在燒開水前完成,洗茶杯和取茶葉可在燒開水期間完成。第三步是:重新整合,最優統籌。據分析,沏茶可得出最省時間方案:洗水壺(1分鐘)→裝冷水(1分鐘)→燒開水(8分鐘)【洗茶杯(2分鐘)和取茶葉(1分鐘)在燒開水期間完成】→沏茶水(1分鐘)。根據解決沏茶問題的過程,建立出統籌方法解決問題模型:分解問題步驟、確定并行過程、統籌執行方案。
2.3 應用問題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的生活問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也可以應用教材中已有的公式或定理。利用數學模型、公式或定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利用計算圖形面積知識解決以下問題:“農民伯伯向稻田施肥,每一公畝(100平方米)水稻要施5公斤的化肥,長60米、寬20米的長方形稻田需要購買多少公斤的化肥?”分析題目得知,使用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可計算長方形稻田的面積,再根據稻田面積確定施肥的量。得到如下的問題解決過程:60米×20米=1200平方米=12畝,5公斤/畝×12畝=60公斤。
學習要從實踐中來,更要用到實踐中去,對于小學生來說,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學與用的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更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形成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