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暉
(重慶市巴南區魚洞大江小學校 重慶 巴南 401321)
音樂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音樂無時無刻不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情緒不好的時候聽一曲,能緩解內心不適,而在情緒愉悅的時候賞一首,更能為生活錦上添花。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音樂,音樂欣賞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審美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要在小學階段開展高質量的音樂欣賞課,以此來提高小學生領悟音樂的能力。我們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時一定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要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同時,采用適合小學生的教育方法,這對于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而言無疑不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1.1 學生的重視程度有限。學生喜歡音樂課的主要原因是學習過程比較輕松、課堂氛圍比較活躍,雖然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聽音樂,但是很少有學生真正的喜歡音樂欣賞課,因為聽音樂和欣賞音樂有很大區別,前者不需要動腦筋花力氣就能輕松獲得良好體驗,而后者必須要重視學習過程,甚至要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才能獲得隱形進步,學生自然容易產生懈怠。另外一方面,家長對于音樂課的重視程度是遠不及基礎學科的,這恰恰也是影響到學生學習音樂欣賞的直接因素,音樂欣賞的學習本就不輕松,再加上家長無所謂學不學的態度,最后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端正家長態度和揣摩學生想法,并思考如何才能讓他們帶著敬畏之心去參與音樂欣賞課的學習是擺在小學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大門檻。
1.2 缺少教育創新。現在大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還采用傳統的輸入式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先講解相關理論知識,然后讓學生們簡單地聆聽音樂,這種教育方式很難持續保持學生對音樂欣賞的學習興趣,經過無數次循環播放之后,再好聽的音樂也會變為枯燥乏味的教學程序,倘若因此而引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厭煩心那就得不償失了。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創新性地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2.1 將生活情境與音樂融合。很多音樂的創作基礎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應該以生活為依據,讓學生在生活中近距離感受音樂、欣賞音樂,比如小橋流水的聲音、瓷器輕碰的聲音、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都是非常美妙的音樂元素。那些優秀的音樂人會將生活中的聲音和歌曲旋律融合,從而形成獨特的音樂作品。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音樂,甚至可以將一些貼合生活的歌詞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更加真切和具體地感受生活之中的音樂。[1]
在學習《小溪流水響叮咚》這首歌時,就可以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小溪與歌曲融合在一起,學生會更加設身處地的感受音樂,歌詞中描述的小溪就是我們平時看到、觀察到的,整首歌的歌詞非常樸素沒有過于浮華的句子卻更容易讓人們體會到小溪的美,學生在此類貼近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感受音樂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
2.2 將流行與民族進行融合。在當今高速度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學生們普遍對流行音樂比較感興趣,對民族和古典為代表的其他音樂類型的了解知之甚少。為了豐富他們的音樂認知,也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精髓,我們應該將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進行融合,讓學生學習民族樂器,進一步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在課堂上可以用民族樂器演繹流行音樂或者用電子樂器演繹民族音樂,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創作熱情,讓學生們敢于創新、勇于嘗試,還能夠增強學生們對音樂的感悟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欣賞能力。[2]
比如在學習《吉祥三寶》這首歌時就可以采取流行與民族融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根據這首歌進行再創作,學生參與到有趣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輕松調動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2.3 利用網絡進行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網絡教學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的高效性和便捷性隨時隨地的查找相關資料。例如在學習《種太陽》這首歌時就可以播放相關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歌曲的核心思想、更加直觀的感受音樂的情感。[3]
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不斷的進行著發展與創新,但是更多的學校和家依然更看重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對于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有限,這種情況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我們的音樂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仍然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