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順
(東山縣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漳州 363400)
在我們日常下校調研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不少一線教師,一提到教科研活動就意見很大。但不能否認的是教科研在教師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經過不斷實踐摸索,我們總結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教科研普及理念:以學校的小課題研究為依托,扎實推進教科研發展。這樣把教研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關聯上,能夠有效促進教研工作的開展,而所有這些理念最終都依托在我們學校的“小課題研究”活動上,“小課題研究”活動已經轉變為了各學校的長效教研機制,將教研和教學結合,致力于教學質量發展。
首先,學校進行征集、篩選“小課題”,主張老師們多關注身邊的事物,保持審視的眼光,洞察教學中的問題,而問題所在就是課題,再進行審核擇優,上報縣教研室開展立項工作。其次,學校統一編制了《小課題立項匯編》,分學科建立小課題檔案。將有價值的小課題研究成果編制成《小課題研究成果匯編》,方便大家交流、學習,共同進步。最后,建立了有效的過程性管理機制,包括常規性的教研活動檢查,對研究過程的階段性指導,同時,進行中期評估,可以通過學校聘請專業評審團的方式,對“小課題”進行分析、打分。通過實踐,專家在與教師溝通交流的過程,同樣是一種指導和引領,對我們的“小課題”作出了很大的修正,有利于一線教師研究成果的推進。
為了提升和保證教研活動的水平,順利推動小課題研究,各級學校還應該做好幾方面的努力:一是強化理論學習。二是進行專業的教研能力培訓。三是給予老師們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讓教師們共同提高教研能力。例如我們結合課例分析、案例剖析、讀書沙龍、小課題研究論文評選等活動,盡可能多地創造研討交流的機會。我們還可以結合如今先進的網絡平臺,在校園網設立小課題研究專欄,以教師博客、跟帖、微信、視頻等形式,增加互動交流資源的共享。
近年來,“小課題研究”研究成果有目共睹,給學校帶來的可喜變化:
首先,近年來,我縣各校涌現了一批有研究水平、更具現實意義可推廣性的小課題研究成果。小課題項目比如:關于教學輔助工具使用的,最有代表性是東山縣文昌中學退出“互聯網+教育”課題,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建設,構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新模式。全縣推廣文昌中學成功經驗,各校利用好“希沃”等學習、管理工具,這些研究都十分具體,有的甚至涉及到軟件使用的小技巧,我們對這樣的研究也持鼓勵的態度,只要有新意、有效果、能實用,都算是有效的研究。
又如:“初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的問題課堂研究,為了破解這一突出難題,摸索出具體、可操作性的解決途徑,最終確定了《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探究》作為課題題目。以我縣集團辦學的“集團班”作為課題實驗、研究對象,從初高中語文內容結構、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入手,尋找初高中銜接上“裂縫”,將緊密結合高中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準,探索初高中語文銜接教學的有效的策略。
其次,促進了教師的個性化特色教學。由于我們的小課題研究,其本質是在倡導針對個人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并不強求推廣某些做法,只要能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用什么手段、方法都是教師自己的事,因此我們的課堂也呈現出不同風格和特色,他們在教學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絕活兒”和特點。比如:針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如何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實現兵教兵的導學案編寫與使用,我縣在各校進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模式改革實踐,“三環一式”自主學習高效課堂這一課題,由最初的一兩所學校個別班級、個別老師進行課題實驗,通過學習洋思、杜郎口一些自主學習高效課題的成功經驗,不斷摸索出符合自己校清、學情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這一課題的不斷深入開展,進而推廣到全縣,也促使很多老師形成自己的特色課堂,還開展了特色教師培養活動,校、縣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按照“個人申報——說課—聽、評——改進課—專家評點”等環節開展特色教師評選活動,鼓勵教師發展有自己特色且有實效的個性課堂,以點帶面,對全縣教師起到引領作用。
最后,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師隊伍,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由于我們的小課題研究更講求切合教學實際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展開各項教學活動已經成了教師的自覺,不僅不會增加教師教學負擔,反而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高效性,教研和教學不再是兩層皮,而是同一件事。因此我們的教師從骨子里是認可教研的。不知不覺中,一支研究型教師隊伍就慢慢成形了。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教科研的探索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光,又何懼路長!以小課題研究為抓手,扎實推進教科研發展,我們堅信,心中亮著的那道光,一定會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