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宇
(江蘇省高郵市汪曾祺學校 江蘇 高郵 225600)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1]如何使生物課堂擺脫沉悶無趣的枷鎖?又能使學生愉快的主動學習知識呢?下面就以蘇科版《昆蟲》一節為例,談談圍繞“觀察蝗蟲標本”展開的教學設計。
1.1 順利完成小組活動“觀察蝗蟲”。
1.2 基于蝗蟲標本的觀察,描述蝗蟲的基本特征,進而概述昆蟲的基本特征。
1.3 培養熱愛大自然,關愛小生命的情感。
本節課基于初中學生特點,旨在創設一個生動的互動課堂,打破傳統教師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圍繞小組活動“觀察蝗蟲標本”展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取學生匯報,教師補充的形式,逐步幫助學生構建蝗蟲基本特征的知識框架。
[導入]課前播放昆蟲的視頻。
[圖片]你們知道它們都是哪一類嗎?本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探索昆蟲的神秘世界。
3.1 五彩繽紛的昆蟲。
(圖片)各種昆蟲的圖片。
昆蟲家族非常興旺發達,已知的種類有100萬種以上,占整個動物總數的3/4。
(師)雖然這些昆蟲的樣子千差萬別,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都有一些相似的基本特征,具體是什么呢?我們以常見的昆蟲——蝗蟲為例來探究。
3.2 觀察蝗蟲。
3.2.1 準備任務卡片,蝗蟲標本。
觀察蝗蟲標本,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卡片(限時5分鐘)
展示:每組選出代表匯報你們的成果
提示:摸一摸、看一看
(1)身體分部。
(2)各部分特征和功能。
3.2.2 學生展示。
[摸一摸](師)蝗蟲的體表是柔軟還是堅韌的?(生)堅韌的體表是蝗蟲的外骨骼,具有支撐身體;保護體內各種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看一看](師)蝗蟲的身體結構可分為幾部分?請小組代表到展臺展示劃分
蝗蟲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個部分。(請各代表分別匯報)
[頭部](1)一對觸角:觸覺和嗅覺作用,幫助昆蟲進行通訊聯絡、尋覓異性、尋找食物和選擇產卵場所等活動。
(2)一對觸角:復眼位于頭部上部,較大,由很多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3)三個單眼:單眼僅能感光,不具視覺作用。
(4)一個口器:取食器官(嚼吸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莖葉)
其他類型口器:嚼吸式(蜜蜂)虹吸式(蝴蝶)刺吸式(蚊)
舐吸式(蒼蠅)
[胸部]:三對足,兩對翅。
三對足:足分節,故為節肢動物。前足、中足短小,適于行走,后足發達,適于跳躍。
兩對翅:前翅狹長、革質,覆蓋于后翅上,起保護作用;后翅寬大、膜質、柔軟,常折疊在前翅之下,適于飛翔。
[腹部]:有很多氣門,與呼吸有關
(師)那蝗蟲的頭部有沒有與呼吸有關的結構呢?
那我們來設計實驗來探究一下:準備一個大的塑料杯,將兩只蝗蟲固定在吸管上。一只蝗蟲只有頭浸沒水中,另一只蝗蟲胸腹部浸沒水中。
播放兩個短視頻:兩只蝗蟲剛浸入水中和三十分鐘后的視頻。
(師)我們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生)腹部浸泡在水中的蝗蟲在水中剛開始很活潑,三十分鐘后慢慢的開始死亡,而頭部浸沒水中的蝗蟲依然很活潑。說明蝗蟲頭沒有幫助呼吸的結構,蝗蟲就是依靠腹部的氣門呼吸的。
(師)氣門是氣體交換的門戶,每個氣門都向內連通著氣管。蝗蟲通過氣管進行呼吸。
[總結]蝗蟲的特征:屬于節肢動物,身體分為頭、胸、腹。頭部具有(1對觸角、1對復眼、1個口器);胸部具有(2對翅、3對足);腹部有氣門,依靠氣管呼吸。
展示其他昆蟲的圖片,學生觀察,得出昆蟲的基本特征。
火眼金睛找昆蟲,展示一些不知名的昆蟲及螃蟹、蝦、和蜘蛛的圖片,引導學生辨識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
3.3 昆蟲與人類的關系。生活中昆蟲是很常見的,與人類的關系也很密切。例如蜜蜂可以給人類提供蜂蜜、蜂膠,昆蟲能傳粉,蚊子、蒼蠅、跳蚤、虱子能傳播疾病,蝗蟲泛濫成災會導致糧食減產等等。
其實,昆蟲的有益和有害是依照人類的喜好來劃分的,每種昆蟲在自然界里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善待昆蟲與之和諧相處。
4.1 教學效果。本節課的亮點在于,將蝗蟲標本帶入課堂,課堂教學建立在實物觀察上,更直觀形象。學生通過與同學合作完成對蝗蟲標本的觀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書中知識與實物觀察相結合,提高了知識的實用程度,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摸一摸、看一看環節,學生真實感受蝗蟲的特征,打破了生物課本文字知識的傳授模式,學生通過認知、交流和總結,將課本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收效好。
4.2 教學反思。
其一,初中生物課堂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發現學生對于生動有趣課堂的向往,相比以往枯燥的知識傳遞,學生更傾向于能直觀感受的實物教學,學習的熱情度也更高漲。
其二、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的局限性限制了學生的認知水平。[2]信息時代學生接觸網絡多過大自然,很顯然單純的講授是不夠的,例如要使學生理解“外骨骼”這一概念和作用,很多描述都顯得很蒼白,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蝗蟲。所以,將蝗蟲標本帶入課堂,讓學生親自體驗什么是“外骨骼”,其作用的生成就會水到渠成。
其三,小組合作是培養學生協作、分工、知識總結等能力的一種活動。生物課堂其實需要一種活力,教師做好把控,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探究,而高漲的學習熱情注入生物課堂,就會使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