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濤
(河北省遷安市第一初級中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對初中生來說計算是極其基礎的內容,初中生不僅要準確的計算好題目中的過程,還要在完成計算后進行下一步推導、論證、思考出不同原理的解答步驟,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的其他知識。課程標準中也從如何加強對初中生計算能力、符號思維意識培養上提出實施方案。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策略來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初中學生的模仿、觀察能力有了極大發展,他們往往能夠根據老師給出的計算例子,進行一道新題的計算。如:當學生看到x2·x3=x5,x4·x3=x7時,往往能計算出x2·x4=x6。但是當把x2·x3(x2)3; x3+x3等放在一起時,學生就會思維混亂,不知道哪個要指數相加,哪個只是系數進行加減了。這就需要老師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同底數冪相乘”“合并同類項”“冪的乘方”這樣的概念知識,而不是僅僅去強化底數不變,指數相加這樣的計算法則。只有學生正確理解了概念才能更好的辨別和區分,進而選擇正確計算法則。也因此說核心概念的理解是計算正確的有效前提和理論基礎。
另外,我們還要深挖運算法則的本質。如:在解讀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時,課本將(a+b)(a-b)=a2-b2描述為兩個數的和乘以兩個數的差等于這兩個數的平方差。在這里,教師一定要點撥學生公式里面的a、b不僅用來代表具體的數字、字母,有時還可表示某一單項式或者某一多項式。另外,我們還可以深入透析公式(a+b)(a-b)中a項符號相同,b項符號相反,a2-b2就表示符號相同的項的平方寫在前邊,符號相反的項的平方寫在后邊。經過這樣的深入分析,類似式子學生就能夠確認出一個整式乘法能否采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以保各種數學計算的正確率和運算速度。
2.1 良好的嚴謹審題習慣。多數學生看完題就開始做,缺少了觀察思考的環節,導致做題過程中或者弄錯數據,后者弄混運算順序,再不然就是用錯計算法則,大大降低了計算的準確性。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平時訓練中讓學生樹立“先讀后思再計算”的模式習慣。在計算時要在確定計算方法后再下筆,并做到仔細認真、卷面整潔。
2.2 計算步驟書寫規范。學生在做計算題時覺得簡單就會跳步,而一跳步就會忽略易錯點從而產生錯誤。如:在分解因式-x2+2xy-y2時,學生往往知道提出“-”號就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于是直接寫出結果-(x+y)2,忽略了提出“-”號后,2xy項就變成了“-2xy”。如果學生規范的書寫步驟-x2+2xy-y2=-(x2-2xy+y2)=-(x-y)2就會降低甚至避免這樣的錯誤。教師在寫計算題板書時要起榜樣作用,課堂的例題講解、習題訂正都要給出標準的解答過程,為學生做示范。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而然養成了規范的書寫格式,為計算的正確性提供了保障。
2.3 形成自查自糾、合理驗算的思維意識。在學生計算完成后,回頭看看有沒有漏算、漏寫、看錯、寫錯的現象,這樣一道檢驗工序能確保計算的高正確率。另外,做完題目及時進行驗算也是自我檢查的一種手段。如:我們在解方程時往往會將計算的結果代回原方程,看一看能否使原方程成立,進而確定計算數據是否正確。再如:分解因式時,將分解的因式重新乘出來看看是不是得到原來的多項式……這樣的合理驗算還有很多,我們要在方法探索中逐步積累。
學生能夠準確理解算理才能快速完成題目。有了較快的計算速度才能節省出更多的自我檢查時間,進一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過程中,除了保證計算的正確性外,計算速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作為教師,我們要采取合理、高效的策略訓練學生的計算速度。
3.1 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在課前,教師要對訓練內容進行分析、整理,按知識點分層次呈現給學生,有條理的進行訓練。另外,教師要打破常規的計算訓練模式,可以用卡片分組、電子白板視算、拓展計算題形式等方式培養學生對計算分析及過程的專注力和規范性。
3.2 分散訓練,集中考核。俗話說:“熟能生巧”。要訓練學生的計算速度就應有大量的練習做后盾。在整個初中階段,有關計算的內容占比非常大。七年級下冊整個學期就涉及了二元一次方程組、整式的乘法等諸多方面的計算。如果一次性布置大量計算作業,學生做題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因而在學習完每一章后,天天為學生準備一、兩道具有代表性的習題,之后安排下一章的訓練內容。這樣布置學生愿意完成,還具有計算的目標性。
很多計算題目是我們在法則、定律等理論思維的引導下將問題最優化,達到簡算、速算的目的。在計算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公式及運算的推導過程,讓學生了解它們是怎么來的,以便更好地知道它們怎么用。我們還可以采用“一題多變”等方式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性,通過對公式、法則、運算律的逆用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除了教師要采取合理高效的訓練策略外,還需要學生主觀上的認知和探索,注重培養他們的計算習慣,通過高效的計算方法和科學的訓練策略提升學生計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