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月云
摘 要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得到知識的培養與熏陶,而更為關鍵的是,還應當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以利于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面對未知領域。現以蘇洵《六國論》教學為例,指導學從借鑒與質疑兩個角度進入到臻于理想的學習狀態。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六國論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往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即只糾結于具體的字詞釋義,而忽略了從宏觀上觀照一篇文章的美感于教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教學的遺憾,特別是個別教師信誓旦旦地打著“堂堂清”的招牌,將目光的關注點置于易出考點上,只要求學生認識考點、熟記考點,而實際上只達到了知識的灌輸要求,卻未能讓學生受到有效的實戰訓練,難以讓學生真正接觸語文,認識語文,應用語文。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一些教材經典篇章作品時,應當帶領學生既能師古,又敢于疑古,使學生從課堂上感悟到不一樣的精彩,現以蘇洵《六國論》一文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對宏觀結構的把握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嚴謹有序的結構里面,發現科學構思的妙處。對于《六國論》這篇文章來說,其結構之完整,層次之分明,遞進之明確,都是顯而易見的,可謂一篇難得的示范性議論文作品。該篇文章的具體表現可以作如下分析。首先,它具有開門見山的長處,在文章首段,便直接說明核心論點,即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樣的寫法,一方面是對題目的緊緊相扣,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篇有了得以統攝的根基。其次,這篇文章包括了兩個分論點,其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其二是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分論點一正一反,是對中心論點的進一步發揚,保證了文章論述的嚴密性。再次,在文章的第三和第四兩個段落里面,分論點的逐步鋪陳,反復論證,也可謂亮點頻出,其首論韓、魏、楚幾國的爭相賂秦,從而出現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的結果,后論齊、燕、趙幾國的未曾賂秦卻因失去強援而不賂者以賂者喪,同樣是受弊在賂秦主因的影響,并得出結論:六國若是均不賂秦,一致抗秦,則秦人便不可能滅亡六國。在接下來的段落里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是六國滅亡的一個小結,由此直接引申到文章最后,總結了這段歷史事實的教訓,可謂水到而渠自成。教師在對這篇文章進行講解時,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字詞句含義之后,便需要在宏觀結構的把握方面做出引導的努力,幫助學生著重探索本文的完整與嚴謹式行文結構,使學生從中得到讀文與寫文的思考,避免在作文創作過程中結構不夠嚴謹,行文沒有層次的問題。
二、對豐富內容的借鑒
對于一篇成功的議論式文章來說,其借助多種表現手法,對核心觀點進行闡述,可謂是一種特色鮮明的表現手法,對這種表現手法即文章中豐富內容的領會與借鑒,亦應是師生學習《六國論》一文時的重點所在。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作者文章觀照下對中心論點所進行的論述。比如在《六國論》一文中的第三段里面,即由此引申出了一個分論點,即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而對此分論點加以說明時,其內容便包含了大量的論證性內容,既有正面和反面的雙重對比論證,用韓、魏、楚三國之賂秦,指出了秦的戰勝而得,以及諸侯的戰敗而亡兩種事實,強調了所欲闡述的秦之所大欲以及諸侯之所大患并不在于戰爭的觀點;也有類比型的論證,作者在事實論證前提下,以推理得出相關的結論: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其分析可謂精辟。此外,還有比喻的論證形式,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以地事秦的做法,充分而有力地表明了賂秦之道的不合理性。另外,再看接下來的一段,對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個論點進行分析時,作者則在內容上應用了分層論證的手段,最后再以反面假設的辦法深化了該分論點,同時起到了承上啟下與鋪墊的做用。教師在帶領學生基于論證內容進行分析時,還應當看到,本文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方法之外,還能夠注意到論述分論點過程中,形象化的描述也可謂是一個閃光點,作者將那些已經消失的歷史大事件進行了生動靈活的描寫,使讀者易于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感受,這種論據明確、內容表達形象的寫法,讓文章顯得豐富豐富多彩,是非常值得學生關注的。
三、對作者創作的思辨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作者和作品,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文章,特別是一些古代篇章作品時,不能缺少質疑問難的環節,師生共同對作者創作進行思考與辨識,才能真正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我們看《六國論》這篇文章,一直以來都是政論文里面的經典作品,可其雖然具有論證周密的優點,卻也并非全然無懈可擊,如果認真揣摩,還是可以發現其中一些有待斟酌之處的,而這些地方恰可以用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使之不必盲從于教材,敢于提出質疑,敢于走向獨立思考的境界。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即可以安排相應環節,使大家找出文章里面的疑惑乃至欠妥之處,以實現師生的共同交流。
比如有些學生會對“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這部分內容提出獨特的看法:燕國的滅亡時間雖然比較靠后,其原因雖有“用兵之效”的因素,但最為關鍵的卻是秦昭王的遠交近攻之策,從歷史地圖上能夠看到,在六國里面,燕國和齊國的地理位置距秦國比較遠,若想滅燕,就一定要跨過趙國和魏國的阻隔,這是很難做到的,也違背了秦國的基本國策。也就是說,文章中“用兵之效”的說法,實際上是有待商榷的。再比如有些學生并不認可文章中說的燕國滅亡因為“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提法,指出此提法只是以一個偶然事件當作歷史發展的必然原因,無法讓人相信,強秦滅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荊軻出易水,刺秦王,只不過是在此過程中發生的一個小插曲,并未對歷史造成太大的影響,即使燕國沒有刺殺秦王的行為,燕國也并不會因此而避免滅亡,作者把偶然情況作為必然原因的做法,并不符合邏輯。而還有學生認識更加深刻,能夠把蘇洵的這篇《六國論》同杜牧的《阿房宮賦》結合起來分析,對六國上層統治者的做法給予評判,用“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說明了六國滅亡實出于統治者的無能。總的說來,當教師給學生提供質疑和思考的機會時,學生便完全有可能相互印證,讓自己的認知程度不斷加深。爾后,再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理性分析,讓學生心中的疑惑得到驗證,明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謬誤的,還有哪些疑惑暫時無法解決,需要留到以后繼續研究。
千古留傳至今的《六國論》一文,所展現出的是作者蘇洵無盡的愛國之情,其在文中所發出的激昂吶喊,淺吟低嘆,都具有一種十足的感情外化力量,在文中潑灑洋溢著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一方面固然要指導學生學習這種濃烈的情感擔當,另一方面也需要幫助學生在理性思辨的角度對其加以審視,從而端正自己的知識吸收、技能發展與情感形成態度,在短短的課堂時限內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通聯:江蘇宿市宿豫中學]
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作業實現個性化及靶向訓練,嶗山區實驗初中通過日常教學數據分析,將作業分成多個層級,設計基礎題、提升題、拓展題,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嶗山三中數學組根據學科特點,重視錯題匯總,布置靶向作業,并進行適量變式訓練。學生把錯題做對后,該題就會從本人錯題庫中移出,這樣避免了機械性重復性作業,減少無效學習時間。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還進行了“項目化”個性化作業設計、嶗山八中探索推行菜單式作業等。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