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哲學研究》是構建儒家傳統政治哲學體系的有益嘗試,其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研究荀子思想,通過“人性論”來對荀子政治哲學進行考察,并嘗試發掘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本書致力于對荀子政治思想進行一種體系化的研究,通過闡發荀子的政治哲學來為當前的社會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 儒家;荀子;傳統政治哲學
【中圖分類號】D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058-02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對中國人性格的形成,而且對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儒家由“內圣”而“外王”的思想體系既關涉道德層面,同時也關涉社會政治層面;前人對于儒家道德哲學體系關注較多,而對于儒家思想的社會政治層面的關注則明顯不夠。錢穆先生有言:“荀子著眼在人類群體生活上來闡述儒家的‘禮’之精義。”[1]56 這表明荀子特別重視社會政治。《荀子“群君和一”的政治哲學》一書致力于對荀子政治思想進行一種體系化的研究,是對構建傳統儒家政治哲學體系的有益嘗試。本書有三個較為鮮明的特色:其一,通過“政治哲學”這一紐帶,將荀子思想融會貫通,并進行了邏輯系統化的闡發;其二,將荀子的人性論與其政治哲學思想緊密聯系起來,認為荀子人性論的特色直接決定了其政治哲學的品格;其三,通過將荀子政治哲學與其他政治哲學流派做比較,實現了古今中外的融通,有利于發掘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
一、以“政治哲學”融會荀子思想
對于荀子的政治思想,前人從不同的角度已經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都未將荀子政治哲學作為一種“體系”進行自覺研究。對于中國傳統哲學,我們都承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對于儒家思想而言,由“內圣”而“外王”的發展過程正是其對社會政治關注的結果。然而,“政治思想”與“政治哲學”的不同又在哪里呢?為何是荀子“政治哲學”而不是荀子“政治思想”?這正是本書作者關注點不同于以往研究者的地方。
荀子在闡發其社會政治思想的過程中,并沒有在形式上構建起一種“政治哲學”的體系,但是在形式上沒有體系,并不代表在思維邏輯上沒有體系。本書正是以“政治哲學”為紐帶,將荀子思想進行了融會貫通,以荀子的人性論為基礎,構建起一種“群居和一”的政治哲學體系。“政治哲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是在20世紀初伴隨著政治學界的科學主義思潮而誕生的,生活在中國先秦時期的荀子很顯然是不可能具有“政治哲學”這一學科意識的。以“政治哲學”的視角來對荀子思想進行重新解讀,無疑需要一種創新的勇氣,從“政治哲學”的視角出發來對荀子哲學進行研究,就完全不同于以往那種只是針對荀子“政治思想”的研究。本書闡明了“政治哲學”與“政治思想”二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政治哲學始終追求的是一種終極性真理,而政治思想則對真理與意見的差別漠不關心”[2]3。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政治哲學”對于本書既是一種視角,同時也是一種方向,即改變以往聚焦于荀子政治思想某一點的做法,而采取一種整全的視角來對構建荀子的政治哲學體系。
二、以“人性論”為政治哲學之基
本書第二個鮮明的特色就在于,通過“人性論”來對荀子政治哲學進行考察,改變了以往只是就荀子“性惡”來談論荀子“人性論”的局面。其實,荀子的“人性論”只是其政治哲學的一個基礎,想要更深刻地理解荀子的人性論,則必須將其放在荀子整個思想體系中來加以探討,荀子之所以言“性惡”,從本質上講是為其政治哲學思想服務的。
本書將荀子的“人性論”放在其“政治哲學”的框架中來加以審視,認為“圣人制禮”之所以是必要的,就是因為“性惡”。正如荀子對孟子“性善”的批判一樣,如果說人性本善的話,那么何必還需要外在的禮儀法度呢?荀子的“性惡”說與他的政治哲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本書對荀子“人性論”的關注始終是以“政治哲學”的視角進行的,并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性惡”理論展開比較研究,將荀子的“性惡”學說看作是其政治哲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地來看待荀子的人性論。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正是荀子的“性惡”理論造就了其獨特的政治哲學思想,以荀子“人性論”為根基來展開對荀子政治哲學的研究,是一種必然要求,如果拋開其“人性論”來談論政治哲學思想,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總之,本書從“人性論”出發,為荀子政治哲學奠定了堅實的根基,這也是之前荀子政治思想研究所缺少的。本書將荀子人性論問題融入荀子政治哲學研究之中,為荀子人性論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跳出了之前研究拘泥于荀子人性本身來談論人性的局限,因為對人性的看法不同,直接決定了政治思想的差異,這一點在孟子和荀子那里體現得最為明顯。
荀子堅持“性惡”的論點,“從官能欲望的流弊方面來說明性惡”[3]213。為了解決“性惡”問題,荀子重視外在禮制的作用,甚至也并不反對采取刑罰措施,這正凸顯了荀子政治哲學鮮明的經世致用傾向,也造就了與孔孟哲學最大的差異之處。孔孟更重內在之德,對刑罰的使用慎之又慎,而荀子則明確地肯定了刑罰的作用,這是其重視禮制的必然結果,而造成這種差異的源頭都可以歸結到荀子與孔孟對人性的不同看法。因而可以認為,荀子的人性論正是其政治哲學的根基,正是由于其堅持“性惡”,批判孟子的“性善”,才促使荀子更加偏重“外王”之學,更加關注社會的制度層面,以“禮制”來矯治“性惡”。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荀子的人性論也正是其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政治哲學的人性根基,“荀子看待人性的方式,代表著儒家人性論的另一條路向”[2]73。
三、發掘現代價值
嘗試發掘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是本書的第三個重要特色,也是本書主旨的落腳之處,本書的寫作充滿著現實關懷,而并非只是追求知識層面的完備。在發掘荀子政治哲學現代價值的過程中,嘗試采用了古今對照、中西對比的方式,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荀子政治哲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荀子政治哲學由于時代原因所固有的局限性,為批判地繼承荀子政治哲學提供了依據。
本書認為荀子政治哲學重要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荀子的禮法觀有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其二,荀子“維齊非齊”“正理平治”思想對于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其三,荀子“和合”思想具有豐富的現代價值。當然,作者同時也指出了荀子政治哲學的內在矛盾與現實局限性,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其一,荀子政治哲學中“君主”與“圣人”的矛盾;其二,“君主”如何產生的問題;其三,個體自由如何可能的難題。不管是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還是現實局限,其實都是以現代人的視角來審視荀子,這也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荀子政治哲學當中一些有益的成分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值得我們加以認真研究與發掘。與此同時,對于荀子政治哲學當中一些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部分也應該進行客觀審視,努力克服其理論的局限性及其消極影響。難能可貴的是,本書還嘗試從當今不同的政治哲學思想流派入手,來審視荀子政治哲學,努力使荀子政治哲學融入現代社會之中,從而煥發出其新的生機與活力。
當然,發掘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并不是說荀子政治哲學不存在理論局限性,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便是荀子政治哲學中有益的部分仍然需要對其進行一種現代轉化,要實現這種轉化無疑就要為荀子政治哲學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例如作者在指出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時,提到了“法治社會”的建設,在荀子生活的時代,不可能具備像今天這樣的法治意識,受時代發展的局限,荀子也不可能提出“依法治國”這樣先進的理念。盡管荀子在當時不可能提出這樣進步的理念,但是在其政治哲學中自始至終存在著這樣的努力,即強調“禮”的規定性,并在“禮”的基礎之上衍生出了“法”的思想。其實荀子已經意識到單純依靠道德教化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依靠強制性的“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而這其中就包含著“法治”的萌芽,對當前法治社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這就需要對荀子的“禮法”思想進行一種適應時代要求的創造性轉化,賦予其時代內涵。
四、結語
荀子在儒家思想由“內圣”而“外王”的進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政治思想本身就具有一種內在邏輯性,盡管其文本在形式上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其思想內部卻存在著一種隱而不現的思想體系。本書的重要價值就在于,以“政治哲學”的視角將荀子政治思想中隱而不現的邏輯體系勾勒出來,這種嘗試有助于構建傳統儒家的政治哲學體系,一改以往學界只關注“政治思想”,卻忽視“政治哲學”的研究思路。以“政治哲學”的視角對荀子政治思想進行研究,無疑有助于更為深刻地理解傳統儒家的政治哲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哲學研究》一書既對荀子政治哲學的內在體系進行了梳理,同時也積極探尋荀子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可以算作是為構建傳統儒家政治哲學體系,并使傳統儒家政治哲學獲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所做出的一種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孫旭鵬.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楊霄雯,女,漢族,山東協和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