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華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洋思中學,江蘇泰州 225400)
“接地氣”的英語課堂應符合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學生學起來簡單輕松。其次,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學生的訴求和意愿,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再次,教學評價盡量多元化,打破以往以分數論高低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實現全面發展。最后,英語教師為學生營造平等、民主、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然生動的語言實踐中發展英語聽、說、讀、看、寫能力[1]。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想法多。英語教師應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面對面訪談、家訪等方式走進學生心里,全面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等方面的情況,了解學生更偏好哪一種英語課堂教學形式或互動方式,進而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在互動環節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質量,讓學生更易理解學習內容。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團結合作精神的重要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教學語言,創設“接地氣”的學習情境,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學習活動形式,可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2],讓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樣,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而是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多樣的課堂活動中,投入情感,主動參與歌唱、表演、講笑話、分享故事等英語課堂活動,在教、學、做合一的實踐中鞏固英語知識,提升實踐能力。
英語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知識點是否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學情,通過加工再創造的教學設計,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初中生愛玩愛鬧,教師將“接地氣”的教學內容進行趣味化處理,能夠讓學生在愉悅、自由的狀態下進行主動學習,積極構建趣味化課堂,滿足學生的訴求和愿望;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課堂導入環節設計生活知識競猜游戲,將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內容融入課堂,能讓英語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與活力。學生積極參與“接地氣”的英語學習活動進行自主感知、自主體驗、主動實踐,可以逐步提升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實施“接地氣”的教學需要就地取材,對當地的人文風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內容進行挖掘,并將本土資源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不僅可以不斷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內容,挖掘英語學科深厚的文化內涵,還能有效發揮學科育人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幫助學生形成愛家鄉、愛祖國的深厚情感。鄉土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內涵,英語教師從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中挖掘教學內容,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獲得感悟和啟發,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教學內容不僅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還注重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及創新能力的發展。這符合素質教育中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教材中有生動形象的插圖和具有生活氣息的情景對話場景,教師可據此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引導學生多角度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及健康的人生觀。然而,單純依賴英語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還遠遠不夠,英語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科學化處理,為學生創設更貼近其學情的最佳語境,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中充分感知英語,理解英語知識,運用英語語言技能。
在初中英語九年級譯林版上冊英語Unit 2 Colours一課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迅速建立已有知識信息和本課英語學習新知識的聯系,教師可從網絡上收集關于各種顏色的圖片信息和視頻畫面,以適應學生的形象思維模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融入圖片、符號、視頻等各種知識載體,對英語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以此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降低學習難度,讓英語學習更加直觀形象、簡單易懂。
初中生能力水平有限,尚未形成穩定的關鍵能力,英語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立足學生英語學習的短板和長處,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學習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1 Know yourself 一課時,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教師可設計相應的導學案,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并通過互聯網查閱資料,閱讀相關報刊、書籍、預習教材等方式掌握描述人物性格特點的相關單詞和短語,并整理一篇談論自己和他人性格特點的文章。然后,教師根據導學案中學生反饋的學習成果,設計學生喜歡的課堂活動形式,幫助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逐步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在了解到學生喜歡某一影視明星后,便讓學生介紹自己偶像的性格特點。學生興趣高漲,主動融入課堂活動中,通過圖片展示、朗誦演講、表格呈現等方式發揮各自優勢,營造了積極主動、熱鬧非凡的英語課堂學習氛圍。
為了讓英語課堂教學更“接地氣”,英語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實物教具,讓學生親眼看到英語教材中描述的實際情境,真正體驗到將英語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過程。此外,英語教師應積極尋找“接地氣”的切入點,即教學內容應盡量就地取材,教學實踐活動應盡量從學生身邊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入手,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家庭中、自然環境中、社會生活中,去挖掘身邊的英語學習資源,進行“接地氣”的英語學習。
在教學譯林版九年級上冊Unit5 Art World 一課時,英語教師可優化前置作業設計內容,讓學生從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就地取材,收集整理自己喜歡的各種藝術形式。有的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自己最近在電影院觀看的電影作品海報,有的學生在課堂中為大家演唱了一曲在音樂課上新學的音樂作品,還有的學生收集了用于家鄉宣傳的攝影作品及繪畫作品。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素材中掌握了相關的英語單詞,并在自由討論環節分享了自己喜歡這種藝術形式的原因,營造了一種蓬勃向上、積極熱烈的課堂學習氛圍。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的觀察和分析,才能根據學生的反饋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對廣大初中生來說,英語語言學習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需要經歷艱難而反復的學習過程。英語教師要做學生堅實的后盾,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通過生動、活潑、趣味的課堂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掃除英語學習的障礙,為學生在茫茫的學海中點亮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