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成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綢都小學,江蘇蘇州 215228)
人工智能是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概念,發展至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現代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和學習方式。而信息技術一直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動力。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在向學生滲透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應利用多種方式為學生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基于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了解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優勢和價值,從而在充滿趣味性和個性的課堂中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環節是將學生從課下的娛樂狀態轉移到課上學習狀態的關鍵性環節,也是每節課的開始環節。相較于傳統的復習導入、問題導入等方式,教師使用生活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進行導入,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為了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教師不妨利用人工智能中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內容進行導入設計[1]。
以“信息與信息技術”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以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生活中人們使用臉部識別技術結賬、過門禁的場景,讓學生通過視頻中的內容聯想自己的實際生活,認識到信息技術已經深入生活中,讓生活和學習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之后,圍繞視頻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你們知道臉部識別、過門禁是依靠什么技術完成的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說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答案。隨后,教師再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學科就是研究當下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學科,讓學生可以從更加科學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并跟隨教師的腳步逐步走進新課。
不難看出,教師使用生活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進行導入環節的設計,能夠讓學生主動聯想自己的實際生活,調動學習新課的積極性。
課本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信息技術知識的載體。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大多偏向基礎層面,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最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技巧。然而,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單純依靠教材內容很難讓學生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所以,教師可以從教材上的內容出發,為學生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了解基礎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也可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并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遍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例如,“初識‘WPS 演示’”這一課內容主要涉及WPS 演示的作用、優點,啟動、退出WPS 演示的方法,以及制作簡單的標題幻燈片并放映內容。在為學生介紹這些內容之余,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最新的信息咨詢,使學生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與“WPS 演示”之間的關聯。隨著技術的發展,開發WPS 的軟件公司在2019年開展了新品發布會,推出了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幻燈片制作的技術,顛覆了人們以往使用WPS 演示技術的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辦公和學習體驗。當教師介紹了上述內容后,學生能夠進一步強化自身的人工智能意識,體驗到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優勢。
教師從教材上安排的信息技術知識出發為學生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讓學生較為自然地接觸人工智能技術,使學生樹立人工智能的意識,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和豐富自己的生活[3]。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再是單純地教授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同時還包含讓學生開放自己的大腦,主動利用信息技術知識進行編程,設計出帶有個人特色的小游戲、小程序等[4]。因此,在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信息技術課堂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水平,為學生教授相應的算法內容,組織學生自主創編與人工智能算法相關的游戲活動,促使學生在掌握人工智能創編技術的同時,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成就感,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才能。
以簡單的“剪刀、石頭、布”這一人工智能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項目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創編。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述“剪刀、石頭、布”這一人工智能游戲的算法,讓學生學習游戲是如何利用算法調控的。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信息素養,對學生進行分組,使每個小組中都有不同水平的學生,即每個小組中既有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又有計算機操作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之后,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分析“剪刀、石頭、布”這一人工智能游戲的算法,以及創編的流程,并依靠小組的力量進行游戲的創編,從而建立游戲模型。在學生進行自主創編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創編情況,在學生遇到困惑時,及時幫助學生找到癥結,從而推動“剪刀、石頭、布”這一人工智能游戲的創編。在學生完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創編后,教師要讓學生繼續展開交流,并互相分享參與創編活動的體會,以加深學生對本次創編活動的印象。
顯而易見,教師為學生教授簡單的算法,并為學生搭建相互合作的創編平臺,能夠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中集體的力量,共同探討出人工智能程序的創編流程,以便在建立模型中體驗到成就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是學生學習的內容,還可以是輔助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工具[5]。從教學實踐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相較于學生的數量來說,教師的數量是少之又少的,因此,教師很難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管理,也無法真正地實現一人一策。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基于大數據的統計,完善信息管理,結合學生的情況為他們制訂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因此,為了提高教學的精準性,教師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學“使用云盤儲存”一課中,教師可以將人工智能技術貫穿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環節中,逐步提高教學的精準性。課前,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統計軟件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以便結合分析出的數據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和教學任務的設計。之后,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一些智能軟件,獲得屬于自己的私人訂制課程,展開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學習了云盤儲存的方法后,學生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作業進行批改,從而快速地認識到自己對哪些知識還有疑惑,以便在及時查漏補缺中提升學習效果。
顯然,在課前備課環節、課堂授課環節,以及作業評判環節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大大消減人力的輸出,使每位學生都擁有定制的學習服務,從而提高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實效[6]。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技術雖然仍舊處于萌芽階段,但其已經為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通過現階段的教育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應用情況不容樂觀。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不能掉以輕心,而是應繼續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價值和應用手段,并在實際的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實踐,以便信息技術課程在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下與時俱進、增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