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麗
(甘肅省華亭市東華鎮龐磨回民小學,甘肅華亭 744100)
紅色文化指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紅色文化吸收了世界優秀文化及時代特色,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證明,通過紅色教育,教師能夠加強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對拓展小學語文育人價值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部分紅色文化距離當今時代過于久遠,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也不夠透徹,產生了對紅色經典沒興趣、不愛學、學不會等不良情緒,進而為紅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其育人價值帶來巨大阻礙。隨著時代的發展,影音資料、博物館等琳瑯滿目的紅色文化資源拉近了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為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無數前人勵志故事、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因此,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小學生能夠加深對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形成熱愛民族文化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樹立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紅色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德育教育價值,既能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效率,又能通過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成長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棟梁之材[2]。
第一,通過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的穩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隨之得到穩步提升。第二,通過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小學語文育人價值得到有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也隨之得到有效提升。第三,通過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資源得到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與知識積累也得到有效拓展,這對寫作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民族文化精神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本,而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且通過紅色教育,學生能夠在民族自豪感的激發下形成主動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有助于學生傳承民族文化,促進紅色文化創新發展[3]。
為有效實現紅色教育在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教師要在課前認真備課,以更具科學性與針對性的教育思想高效開展紅色教育。為此,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一是要堅持人本教育思想,將學生確立為紅色教育的主體,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基本學情尋找紅色文化的切入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紅色教育,以此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二是要堅持科學性原則,以教材為基礎,深度挖掘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紅色教育資源,并結合人本教育思想科學設計教學方案,以此提升教學的實效性;三是要堅持多元化原則,既要結合游戲、問題導學等多元化的教育思想開展紅色教育,又要結合影音資料、書籍、紅色文化博物館等多元化的紅色教育資源開展紅色教育,全面拓展紅色教育的深度,提高紅色教育的有效性。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教師的紅色文化專項培訓,通過紅色文化講座等形式加強對教師的價值引領,提升教師紅色文化知識儲備及開展紅色教育的能力,以此為紅色教育的高效開展提供保障。教師自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及時關注紅色文化精神及文化資源的更新與豐富,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以常備常新的教育理念及飽滿的熱情為紅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4]。
為有效實現紅色教育在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教師要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采取多元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紅色教育智育、德育等重要育人價值,以此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5]。部分紅色文化距離學生年代較遠,所以學生理解其深奧的內涵時存在困難。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影音資料、博物館等鮮活、生動的紅色文化資源琳瑯滿目。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還為教學發展帶來了機遇。因此,教師可在導入環節結合游戲、多媒體技術等多元導入方式,將學生引入紅色教育情境。以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關影視片段,帶領學生初步了解時代背景及事件經過,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后續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環節,一方面,教師結合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元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以此提高紅色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依托紅色教育主題結合任務教學法、問題導學法等,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了解紅色文化,從而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為例,教師可結合白求恩的案例及“如果你是白求恩,在這樣的環境下,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為什么白求恩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白求恩為什么必須擁有這樣的精神?”等導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使學生深度理解白求恩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學生理解后,教師要通過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發揚白求恩精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完成紅色教育任務。
無數紅色文化資源及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都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升華而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為實現紅色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價值,教師要提高對實踐環節的關注度,在實踐情境中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升華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能做到自覺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精神,提高分辨善惡的能力,增強審美情趣,進而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美育”這一育人價值。為此,首先,教師可在教學完紅色文化后為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任務,如自主收集與課文時代背景相關的文章或材料、開展專題講座等,以鞏固紅色教育成果,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能力。其次,教師可在課后組織紅色文化手抄報、紅色文化主題朗誦比賽等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抒發愛國主義情感等紅色文化精神的平臺,以此深化培養并升華學生的紅色文化精神。最后,教師可創新紅色文化的培育方法,開展參觀紅色紀念博物館、走訪抗戰老兵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全方位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實效性。
綜上所述,紅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德育、智育、美育等諸多育人價值,教師通過在教學中有效融入紅色教育,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在科學性、多元化及人本教育思想的引導下轉變教育思想,并結合游戲、情境教學等多元教學方法升級紅色教育方法,以此高效完成紅色教育任務。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豐富教師的紅色文化知識儲備,加強對教師的價值引領,以此為紅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教師自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常備常新的教育理念為紅色教育的持續開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