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 姜 帆 郭 偉 姚屹北 項榮武
(沈陽藥科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16)
深刻的理解新時代下勞動教育的內涵對于時代價值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勞動教育是當代科學內涵的一種實踐,準確把握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能夠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個臺階。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旨在利用勞動教育來深化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先行手段和落腳點,對于人才培養意義非凡。[1]
傳統意義上來講,高校的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勞動教育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實踐性的提升,并且也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境界的升華。高等教育目前并不只是在黑板上的知識理解,是對高校學生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是實踐創新、社會責任感的統籌教育。
勞動教育是書本中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之間的紐帶。大學生不僅應該在高校中學習到專業方向的知識,還要練就過硬的本領,使得其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理論上的紙上談兵終究會打敗仗,尤其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校學生面臨社會工作的能力培養尤為重要,要在實踐中提升高校學生的專業技能,并且將書本中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的生活生產中,勞動教育就是很好的實踐手段。
要想在社會實踐中體察國情和民情還有身邊重要的事項,就應該通過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來實現。在手腦并用協調配合的前提下使得高校學生的身心得到有利發展,對專業知識有更加深刻的領悟,從而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創造性的分析和解決問題。
通過勞動教育的實踐不僅能夠有利于知識的創新,還能夠使得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穩定發展,精神創新力和知識創新力正是新課程改革下高校學生所必備的能力,整個培養過程有利于高校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提升。同時對于一些大學生而言,他們一般是通過統招考上大學,從幼兒園起一直讀到大學畢業,整個過程長期的脫離實際勞動。這種不良現象會導致學生的個體本位思想嚴重,將一切的社會資源都用來滿足個人的需要,甚至會出現求而不得,一夜暴富等幻想。有些高校學生在學校由于長期的脫離社會實踐,個體本位意識嚴重,在沒出校門之前就自認為高人一等,認為不勞而獲是理所應當的,認為學習到的知識就是獲取社會利益的資本,但實際情況會導致這些不良的思想傾向得到打擊,在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后這部分學生大多憤世嫉俗,認為自己的才華并沒有得到重視。然而現實情況是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新鮮的個體,并沒有突出的能力和市場經驗,因此過高的期望目標對于他們的思想發展是極其不利的。[2]
這時候就需要高校的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來對學生進行思想規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并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勞動品格,這樣才能夠使得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才能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1 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頂層設計有待加強。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勞動教育的主體應該是思政教育下的思政學科類學生,并且勞動教育本身應該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內容,然后從思政課程的角度來落實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使得人們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見,這種認知和理解是當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弊端,同時也是思想落后的表現。
一些高校的教育體系是圍繞著這種落后的思想觀念而建立的,這就導致一些高校對于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缺乏清晰的頂層設計,并且對二者融合沒有給予足夠的保障,使得勞動教育的特點和方法無法被掌握,從而無法形成具有充分特點的勞動教育體系。在實際的勞動教育中不能夠傳授相關的勞動技能,并且校企合作的流程也不規范,專業的勞動思想教育教師隊伍也沒有形成。從根本上來講,這種傳統的行為方式無法提升高校人才培育的效率,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也難以形成。
2.2 高校勞動育人認知和方法缺失。當下勞動育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凸顯出來。目前高校的勞動育人體系建立的不完全,雖然在國家大力提倡和政策支持下有了一些起色,但是高校的勞動育人認知上存在著根本問題,導致勞動育人的方式過于表面化和簡單化,勞動育人的形式也單純的停留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習和一些其它的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等,沒有開展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勞動活動,校企合作中以一帶一的情況很難得到實現,這就使得勞動教育的主體難以發揮實際效用,并且勞動育人的方向存在偏頗。
有些高校統一組織校園勞動活動的形式則更為簡單,單純的只是清掃校園,打掃教室衛生,清理垃圾,這種勞動育人的模式過于幼稚,無法對高校學生的能力加以提升,并且這種勞動形式很容易使得高校學生產生倦怠心理,如此簡單的勞動活動也不存在教育意義。
目前來看,高校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并且無法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勞動的內涵。對于勞動中的課程規劃,勞動安全管理,勞動費用開支等等都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統籌,這不僅是當代高校勞動育人的弊端,同時也是學生家長對高校勞動育人教育所擔憂的因素。[3]
3.1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是基于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導思想來實踐的,并且有著相對成熟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對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專業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制度、人才質量評估體系而言,其思維觀念較為老舊,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并且也無法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綜合性人才。
傳統的人才培養主要注重專業性的教育教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一般情況下是以科學為中心進行理論教學,淡化實踐教學,并且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將所有未來可能發生的知識運用情況和實踐情況統統在學歷教育階段完成,這就使得高校的計劃和學生走出校園環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學生只知道在校園中進行知識的汲取而忽略了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經驗的汲取,使得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較差。
3.2 勞動教育下人才培養的模式。勞動教育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將產業和教學二者進行了有效的結合,使得產業和教學進行了深度合作。
勞動教育模式的人才培養能夠推動各個學科之間的高度融合,并且能夠培養出不斷適應改革創新的技術型人才和理論性較強的專業知識型人才,這些人才正是各類企業所急需的人才類型,并且這種教育模式能夠突破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屏障,開放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資源互補,并且能夠使得二者的優勢得到發揮。
在勞動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通過聯通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對接渠道,對新的學科和新的理念進行綜合教育,真正的實現了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協同育人。
勞動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在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和教育模式上得到了極大的創新,并且能夠讓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思考,明確自身的產出方向,從而使得教育教學的質量得到改善。在教學方面,根據學生的志向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主張訂單式的校企合作使得人才培養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強,建立起了校政、產業、學術、研究、融資等多方面的資源聯動,從而推動實踐教學資源向著云平臺的方向發展。[4]
4.1 加強課程建設,筑牢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科學設置勞動教育課程。高??稍谌7秶鷥仍O立通識類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涉及勞動教育的公共選修課程,根據年級、專業的不同,構建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落實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課程內容。引導教師充分挖掘勞動教育資源,在各類思想政治課程中嵌入勞動教育內容,在各類“課程思政”中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制定規范的教學設計方案、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
4.2 全員育人,學校、家庭及社會形成勞動育人協調機制。勞動育人需要依靠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力量來共同實現。社會承擔著價值引領的作用,通過弘揚工匠精神、宣傳勞模事跡、講述艱苦奮斗的動人故事,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和價值觀念。高??梢詾閷W生創設良好的勞動文化環境,鼓勵和支持學生勤工儉學,增加大學生助研、助教等崗位的設立,利用好與勞動相關的節假日進行勞動精神宣傳,利用學校的場所和實驗室等重要載體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構建產教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另外在實踐層面,高校可以與社會建立實踐育人協同基地、實習就業基地,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載體,構建協同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為學生到校外參與專業實習實踐等搭建多樣化平臺。勞動育人不是一家之責,家庭教育可以說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在崇尚勞動的價值引領下,轉變家長的重智育輕勞育的價值觀念,教導孩子多參與家庭勞動,凸顯勞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觀念的培養大多需要在高校時期完成,高校人才的腦力體力統一發展需要對其進行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養,在融合的過程中將育人機制融入到勞動教育中,這樣才能夠使得思政教育和高校勞動教育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