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訓榮
(福建省福清海口中學 福建 福清 350300)
初中生處于身心尋孫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的成長時期,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可以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引導學生用法律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去分析自己面對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幫助,助力學生成長[1]。
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法治意識、法治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社會法治能否實現也關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從初中生自身來講,初中生在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可以有效預防青少年的犯罪,也有利于解決目前學校存在的校園欺凌等問題。通過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可以讓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學會在法律框架下解決問題,這對于學生成長至關重要[2];其次有利于培養具有法律意識的現代公民。法治意識作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其構成來源于人們對法治的理解,意味著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崇尚、捍衛和遵守,是人們關于法治的思想、意識和態度。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初中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參與者和建設者,也是公民群體的一部分,通過加強法律意識的方式可以讓初中生不斷成長,成長為具有法治意識的現代公民,也有利于法治國家的建設。
2.1 加強基礎法律知識教育。基礎法律知識教育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也是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重要內容。初中生對于法律沒有太多的認識,知道最多的就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至于有沒有其他法律很少獲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基礎法律知識教育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了解法律的條款內容,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普及基礎法律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提升學生的法治精神[3]。
以《生活需要法律》為例,教師就可以從教材“探究與分享”環節入手進行基礎法律知識的教育:①出生以后,父母要為我申報戶口。對應的法律是《戶口登記條例》,教師可以將《戶口登記條例》的法律內容進行展示,讓學生看到《戶口登記條例》并學習相關的條款;②我未成年,父母有責任撫養和教育我,這里用到的法律是學生熟悉的法律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也要準備未成年保護法的內容,展示出第幾條、第幾款約定了父母的撫養和教育責任。以此類推還有《婚姻法》、《勞動法》、《憲法》等內容,通過基礎法律知識的教育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法律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體系,在法律體系中法律與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基礎法律知識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對法律的知識進一步了解和熟悉。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未成年校園欺凌的情況教師還要專門介紹《刑法》,明確刑法修正案(十一)規定在“特定情形、特別程序”的前提下,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實施嚴重暴力犯罪也將承擔刑事責任[4]。讓學生了解到初中生階段已經開始承擔刑事責任,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通過基礎法律知識教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法律知識,自覺在法律框架下去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2.2 通過案例分析提升學生認知。案例分析是提升學生法治觀念,法律意識的重要方式。初中生在法治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對法律缺乏必要的經驗,對于法律的認識非常有限而且重視程度也不夠。引入具體的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以案例為準進行必要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案例中所呈現出的法律內容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案例中汲取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并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以《法律保障生活》為例,教師可以提供旅游案例:小張去長城旅游,看到長城的城磚非常的好奇,于是就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小紅甚至敲打了一塊帶回家,問在這個行為中是否違法。對于旅游亂寫亂刻的案例,很多學生也有過類似的精力,對于亂寫亂花、寫上自己的名字絕大部分學生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不好的,敲打下來一塊帶回家絕對是違法了,但寫上自己的名字不違法!以上思想是學生根據教師案例在討論過程中形成的統一意見,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開展案例分析:首先提供我國《旅游法》,讓學生了解《旅游法》這一基本法律知識;其次教師整理《旅游法》中關于旅游過程中亂寫、亂花、破壞國家保護文物的條款,讓學生看到法律在亂寫亂畫、破壞文物方面的約定,從而讓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出發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在文物中亂寫亂畫是破壞文物的一種行為[5];除了文物以外,教師還可以提供“行人違章”的典型案例,讓學生真實看到行人違章以后發生的事故,在具體案例分析的過程了解責任劃分,如不按照斑馬線走路被撞,行人承擔責任等,讓學生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了解法律在保護行人、保護司機方面的規定,從而約束學生交通的行為。
2.3 開展法治主題活動。法治主題活動是提升初中生法律意識、法律觀念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在主題活動中提升自身、在活動發展中發展自身,在活動中充分討論,從而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法律意識[6]。法治主題活動的開展需要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設置,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發揮法治活動主題的優勢,通過主題活動開展法治知識培訓工作,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
以“未成年保護”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活動:A同學扮演父親,B同學扮演小李,“父親”開了超市,因為超市比較忙,要求小李同學輟學在家幫忙,小李同學多次拒絕以后依然被父親強迫輟學,發生這種事情以后,如果你是小李應該怎么做呢?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包括:小李的父親做得對嗎?觸犯了什么法律?小李如何做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呢?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呢?社會力量、學校力量會怎么做呢?通過開放活動的方式讓學生積極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包括小李父親違法了,違法了《未成年保護法》;如果我是小李,會積極和父親宣傳法律,同時會向老師、社區求助;學校發現小李同學輟學以后應該承擔起學校責任,派遣老師到小李家家訪并積極聯系社區、民警等進行溝通,通過家訪的方式做父親的思想工作,從而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的應用以及生活法律的實踐[7]。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法治主題活動的設計,通過主題活動設計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認識到法律的價值,通過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真正感受到法律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在法律生活中感受法律的價值,在具體活動中應用法律,提升學生法律意識。
2.4 鼓勵學生應用法律知識維權。鼓勵學生應用法律知識維權是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法治意識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應用法律知識進行維權,將自身在生活、學習遇到的問題與法律知識聯系在一起,通過依法維權的方式提升學生法律意識,同時在維權的過程中進行應用法律、合理利用法律,從而真正幫助學生樹立起法律意識、法律思想。
鼓勵學生應用法律知識維權非常必要。以初中校園中存在的校園欺凌為例,發生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在于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強,遇到校園欺凌以后不敢反抗,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所導致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利:遇到校園欺凌以后要學會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同時要向周圍人積極的尋求幫助,向父母尋求幫助、向老師尋求幫助,在尋求幫助的同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失。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非常重要,是初中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內容,除了校園欺凌以外,在受教育權等諸多問題發生以后都要學會合理保護自身權益,同時對身邊遇到和發生的侵權事件敢于說不!以酒駕為例,一些初中生學習了法律知識以后了解了酒駕的危害,自覺在家人聚餐等場所中對酒駕說不!學習了《旅游法》相關知識,自然在旅游過程中對不文明旅游現象說不!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自身遇到的法律問題,在遇到法律問題以后用法律武器來解決實際問題,自覺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氛圍和成長的基礎條件。
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即是新課標的具體要求也是法治社會的實際需要。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積極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學生法治教育教學設計工作,通過法治教學的方式創新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