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娟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城內第二小學 河北 香河 065402)
通俗來講整本書閱讀就是閱讀一本完整的書,旨在讓學生通過連貫、有序的閱讀提取關鍵信息,把握文本的基本脈絡和行文思路,同時從中積累相應的語言知識、表達技巧等,以進一步提高其自主閱讀能力與思考探究能力,并有效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然而閱讀一整本書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若學生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督促,其很難堅持讀完教師規定的篇目,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新路徑,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1.1 能夠充實閱讀素材,促使學生系統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的閱讀量都作明確規定,若學生僅靠學習教材中的閱讀篇目,是很難完成閱讀量指標的[1]。通過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學生們能夠閱讀到內容更加豐富、體裁更加多元的文章,其視野會越來越開闊、思維也會越來越靈活,有助于豐富其文化底蘊,學生也可以根據教材中的節選文段閱讀完整的書籍,從而對課本中的故事有更加精準的把握,并能夠系統地進行梳理和解讀,以此不斷增強其閱讀能力,為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增添助益。
1.2 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閱讀文章是需要方法的,這些必須依靠平時的積累和大量的閱讀。因此,在小學語文課上組織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并及時應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去閱讀、解析其他文章,通過多次實踐來完善和整合,有利于切實提高其自主閱讀能力,切實提升其核心素養。
1.3 有利于增強學生語感,培養其語言能力。通過大量、多次閱讀整本書,學生還能夠形成良好的語感,一方面掌握更多遣詞造句、行文布局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依據語感對不同的語句進行賞析、分解,從中獲取關鍵信息,繼而更為全面地解讀文本主旨。與此同時,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整本書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如優美語句、名言警句、成語、案例等,然后在實際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表達中進行應用,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實現培養其核心素養的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整本書閱讀已順利融入到了小學語文日常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也在探索中找到了訣竅,逐步構建出了比較適合學生的教學體系[2]。然而由于經驗不足、實踐研究相對較少,整本書閱讀教學工作中仍舊會存在一些問題:
2.1 一味套用,缺少靈活性。整本書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既需要依托教材,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新課標規定的各階段的必讀書目等來實施,但是當前仍有很多教師沒有完全領會整本書閱讀的根本目的,也會受固有教學思維的影響,在指導學生時一味套用外在模式,且過于依賴課本中的內容,很少進行課外拓展,因此導致該項活動難以發揮真正的價值,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2.2 因教學進度影響,整本書閱讀實施受限。每個學期初,教師們都要對之后的教學工作進行合理安排,確認階段性的教學計劃,且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保證教學進度不受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但正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語文教師在設計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之前總會考慮教學進度,若有所耽誤,就會刪減該環節或是降低該環節的任務量,致使學生難以在學期內完成數量適當的整本書閱讀任務,無法起到增加其閱讀量、培養其閱讀能力的作用。
2.3 形式落后,教學深度不夠。在小學階段實施整本書閱讀,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喜好和認知水平,以其喜聞樂見的方式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同時要保證形式的多樣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入手探析文本內涵,從而使其收獲知識、學習技能、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然而,當前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依然側重于“讀”,形式比較單一,所以學生的學習依然缺乏深度和全面性,該項活動的價值也難以凸顯[3]。
3.1 以興趣引領學生,促進整本書閱讀活動順利開展。興趣是學生的情感動力,能夠對他們的行為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時,應采取有效策略激發學生對于故事、書籍的好奇心,從而促使他們主動閱讀和探索。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的《景陽岡》一課時,可以使用信息技術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片段,要求學生觀看之后與課文中的語句進行對比,體會小說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并幫助學生了解此文的情節發展脈絡,同時可以提出問題:“武松為什么會經過景陽岡?第二天別人得知他打死了老虎之后會有什么反應?之后武松又會經歷什么事情呢?”從而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水滸傳》這本書,然后再來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順利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4]。
3.2 以任務引領學生,通過合作提升整本書閱讀效率。為了進一步調動小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積極性,保證其學習實效性,語文教師可以設計明確的任務來驅動他們閱讀和分析,并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在參與中分享和互動,以此完善其閱讀思維、提升其閱讀效率。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少年閏土》一文設計整本書閱讀任務:購買或者到網上搜索魯迅的小說《故鄉》;閱讀完整的內容,了解“我”和閏土之間發生的所有故事;思考成年閏土為什么對“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除了閏土,小說中還描寫了哪個人,有什么特點;“我”對故鄉的感情有什么變化。然后要求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或者閱讀自習課進行閱讀和探討,圍繞教師所設任務深挖整部小說的內涵,同時對魯迅的寫作風格有更加準確地了解,有助于增強其閱讀整本書的效果,并潛移默化地培養其核心素養。
3.3 以情感引領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完善其價值觀。語文核心素養還包括價值觀的構建,所以小學教師在組織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時,要注重挖掘文本之中的真善美,并通過實施情感教育來引導學生,以推動其身心的健康發展。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略讀課文《海的女兒》時,語文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分析小美人魚身上的閃光點,同時引導學生去閱讀這則完整的故事,要求其了解前因后果,找出能夠展現出小美人魚善良、不求回報等特質的語句,然后可以提出新的問題:“《安徒生童話》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像小美人魚這樣善良的角色,你能通過閱讀向大家介紹幾個嗎?”從而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整本書,使之沉浸在美好的童話世界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繼而不斷完善其價值觀,順利完成培養其核心素養的任務[5]。
3.4 以讀寫練習引領學生,輔助其深度閱讀整本書。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書籍、故事時都會產生一些獨特的想法,那么教師可以為他們搭建寫作表達的平臺,通過讀寫練習來引導學生展現內心世界,同時促使他們進行深度閱讀。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本中的《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文時,可以提取合適的話題引導學生寫作,如:“你想對魯濱遜說些什么?你能縮寫整部小說嗎?如果你是魯濱遜,回到英國之后會做些什么?”這樣一來,既會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整部小說,梳理故事框架和脈絡,也會讓學生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去分析文章主題、表達個人的觀點,有助于增加其閱讀深度,并提高他們的寫作表達能力,為其核心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5 以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增強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實踐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引導他們在參與中把握文本主旨,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他們創新和創造。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圍繞整本書閱讀篇目來設計實踐引導方案。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課文《蟋蟀的住宅》引導學生閱讀根據法布爾的《昆蟲記》翻譯過來的書籍或繪本,并要求其在閱讀過程中自主制作讀書卡片,將自己喜歡的章節內容展示出來,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手機、相機拍攝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昆蟲,如七星瓢蟲、蜜蜂、蜻蜓,然后在班級中介紹它們,還可以召開讀書分享交流會,讓學生以“我說《昆蟲記》”為題發表演講,從而不斷強化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閱讀學習能力,并有效提升其核心素養[6]。
3.6 以親子閱讀引領學生,優化整本書閱讀思路。整本書閱讀工作的開展只依靠教師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家長的配合和監督,只有雙方合力才能實現共贏。此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開設親子閱讀活動來培養學生按時、按計劃閱讀整本書的習慣,促使他們在長期的積累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提前與家長取得聯系,告知其近期需要學生課下完成的閱讀篇目,如《格林童話》、《西游記》等,并了解家長的工作時間,和其一起制定每天的親子閱讀計劃,可以安排在飯后或者睡前,且要保證每天的閱讀量,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同時教師要與家長聯手,定期將學生在家閱讀的動態分享到班級微信群中,或者是邀請學生和家長共同錄制閱讀和表演的視頻,從而保證整本書閱讀落到實處,在增進親子關系、家校關系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穩定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結合親子閱讀的實際,不斷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幫助親子閱讀活動更加完善。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完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輔助實現培養其核心素養的目標。但是,由于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加上經驗不足,很多教師在設計整本書閱讀教學工作時仍然會走彎路,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們要發揮學術鉆研的精神,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進步,使學生能夠高效地閱讀整本書,并得到應有的收獲,從而提升其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