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盤錦市經濟技術學校
舞蹈在幼兒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而要想讓幼兒在舞蹈過程中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幼兒教師就必須做好舞蹈編創工作。在舞蹈編創中,舞蹈結構作為影響舞蹈效果的重要因素,應受到編創者的重視,為此,基于舞蹈結構來進行幼兒舞蹈編創有助于提高編創質量。
舞蹈結構本身是指舞蹈中所呈現出的情節事件、人物、行動或矛盾突出與相關的安排,通常情況下舞蹈結構中分成引子、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五大組成部分,但是基于不同的那種舞蹈結構的設計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舞蹈結構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展示舞蹈主題,塑造舞蹈形象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舞蹈教師在進行舞蹈編創過程中,需要明確舞蹈主題,在明確舞蹈主題的基礎上,清楚不同舞蹈動作對于主題展示的影響以及舞蹈形象的影響,在結合舞者狀態的基礎上,保證所設計出的舞蹈結構具有更為突出的特點。第二,滿足舞蹈體裁要求。不同舞蹈體裁所需要的展示形式與展示內容是不同的,只有保證所設計的舞蹈結構與舞蹈體裁相匹配,才能夠使得最終所展示出的舞蹈協調性更高。第三,多樣化與整體化統一的原則。在進行舞蹈結構設計時,一方面需要保證所使用的舞蹈動作更多,以保證舞蹈結構更為多樣與豐富,滿足觀看者要求,同時也使得表演者更具有表現力。另一方面,若所呈現出的舞蹈不統一,則會使舞蹈產生混亂的感覺,無法突出舞蹈主題與舞蹈形象。為此,就必須遵循整體化的原則。因此,更要協調配合多樣化與整體化,使其達成統一。第四,尊重舞蹈藝術的欣賞習慣與大眾審美習慣。舞蹈本身就是一種欣賞藝術,只有滿足欣賞者需求與表演者表演需求,其存在才具有意義,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就需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審美要求,進而結合舞蹈主題與舞蹈體裁,做好舞蹈結構的設計,保證其滿足舞蹈欣賞習慣。
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1)傳統式結構。這一結構是舞蹈中最為常見的結構形式,該種形式是一種按照舞蹈主題來發展故事情節的形式。通常情況下,會從開端開始,逐漸發展到中間過程,最終達到高潮與舞蹈結局。與其他舞蹈結構相比,這種舞蹈結構形式層次更加清晰,能夠很好的對舞蹈進行劃分。(2)時空交錯式結構。這一舞蹈結構形式更加注重表演者內心情感的展現,其通過采用倒敘、正敘、閃回相結合的方式,將現在、過去與未來的事件與情節融合交織到一起,與傳統式舞蹈結構相比,這一結構層次融合強度更高,清晰度相對較低。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表現出更為深刻的內容,因此對于表演者的要求會更高,更適合于表現力較強的表演者。(3)拼貼式結構。這一結構具有碎片化特點,目前在舞蹈劇場中應用居多,其主要通過重新整合人、環境、事件、思想等因素,讓元素實現重組,從而呈現出一種交錯的時空狀態,其所呈現出的舞蹈更具有特點。(4)篇章式結構。這一結構主要是由幾個段落或獨立的場景組合起來的。在這一結構支持下的舞蹈中,所呈現出的主題是統一的,但每一場每一幕也都有其相對獨立的主題,通過幾個獨立篇章的組合,最終呈現出一個完整的作品,因此,這一舞蹈結構更注重篇章之間的協調統一。總之,舞蹈結構是舞蹈編創的基礎構成,只有做好舞蹈結構形式的選擇,才會保證最終舞蹈呈現的效果。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舞蹈結構形式具有多樣化特點,學前教育學生只有做好舞蹈結構選擇與設計,才能夠使得自身舞蹈編創能力更強,后期為幼兒提供與其更匹配的舞蹈練習。
在進行舞蹈編創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必須為學生講解舞蹈結構的重要性以及舞蹈結構與幼兒之間的聯系。首先,教師應為學生講解舞蹈結構內容,重點包含舞蹈結構特性、舞蹈結構形式分類以及不同結構形式的特點,保證學生具有更強的理論支持。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夠編創出適合幼兒跳的舞蹈,就必須分析幼兒特點。讓學生了解到幼兒在不同年齡時的發展情況,此時必須結合幼兒發展規律進行分析。在了解幼兒大班、幼兒小班學生身體發展規律與心理發展狀態的基礎上,幫助其選擇出更適合的結構設計。再次,由于不同幼兒的發展環境與幼兒的遺傳因素是有差異的,因此講解舞蹈編創知識時,也必須讓學生認識到一方面要結合每一位幼兒的實際表現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也要體現出差異性,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使得最終編創出的舞蹈更具有靈活性特點。最后,為了讓學生掌握舞蹈編創中舞蹈結構的選擇與設計,教師也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案例,通過分析不同舞蹈結構在不同狀態下的使用效果,讓學生掌握到舞蹈結構在舞蹈編創中的重要性,也讓學生認識到幼兒舞蹈編創與舞蹈結構設計的聯系,讓學生具有基本的幼兒舞蹈編創能力。
動作有趣程度是決定幼兒進行舞蹈表演積極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想讓學生編創出幼兒愿意去表演的舞蹈,在讓學生了解到舞蹈結構與舞蹈編創之間的聯系后,就需要從舞蹈結構出發,豐富舞蹈表現形式,并通過引入趣味動作,提高舞蹈整體趣味性。
根據對大部分學生幼兒舞蹈編創情況的分析,發現其在編創中主要存在著創作相似度高、動作重復的情況。結合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加以解決。第一,呈現新舞蹈,分析新舞蹈中所包含的動作,以此來積累幼兒舞蹈動作素材。使得學生后期從素材庫中尋找與主題相關的動作時,有更多的選擇。第二,進行動作改編。以學生當前所編創的舞蹈為案例,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可以將其中運用的簡單的跑、跳動作變為一些具有參與度的動作,可以將其轉變為兩個小朋友拍手或拉手跳舞的動作,通過進行動作改編,讓學生拓寬自己的舞蹈編創思路與眼界,豐富學生舞蹈動作庫。第三,引導學生豐富自己所編創的幼兒舞蹈形式,讓更多有趣味、有故事情節的動作得以在舞蹈中體現。第四,以幼兒生活為支持,做好趣味動作的引入,現階段,在網絡快速發展背景下,各個小視頻平臺展示出更多幼兒生活片段,其中也包含到很多有趣的動作和故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觀看小視頻時注重對幼兒生活的積累,將其中有意思的內容和動作融入自己所編創的舞蹈之中。但在選擇趣味性動作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動作與舞蹈結構和舞蹈主題的匹配程度。
基于幼兒年齡特點,要想做好幼兒舞蹈編創,不僅需要做好動作的選擇,更需要結合舞蹈結構做好故事情節的編創。基于此,在進行舞蹈教學時,首先,教師需要通過為學生呈現出案例讓學生認識到舞蹈情節與舞蹈結構之間的聯系以及不同舞蹈情節下,幼兒的舞蹈狀態,借此讓學生了解到舞蹈情節影響著幼兒對于舞蹈的感興趣程度以及最終的表演效果。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注重舞蹈情節的設計。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幼兒舞蹈編創時,需要為學生講解如何設計舞蹈情節。一方面,學生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注重對于生活故事的收集工作,與此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對生活情節與故事進行充分想象,拉進學生與幼兒的距離。另一方面,幼兒舞蹈的編創最終需要與幼兒產生共鳴,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幼兒對不同舞蹈情節的感興趣程度,使得學生掌握舞蹈情節編創的切入點。再次,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舞蹈情節的引入目的是為了豐富舞蹈內容、完善舞蹈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讓學生從舞蹈結構整體上進行考慮,通過分析舞蹈情節的融入是否可以突出顯示主題、是否可以讓舞蹈結構更為完善,來判斷出不同的舞蹈情節是否適合于該幼兒舞蹈。最后,為了讓學生所編創的舞蹈具有更強的整體性,可以讓學生從故事角度對動作進行分析,若所有情節發展按照一條線路進行,則說明故事整體性更強。若學生無法將舞蹈情節串連在一個故事中,則說明舞蹈情節不統一、不完整,此時需要進行調整。通過進行這一教學與訓練,學生具有更強的評判能力與審美能力,其后期進行幼兒舞蹈編創時,最終呈現效果會更加理想。
幼兒舞蹈編創中最需要考慮到幼兒的情緒狀態,因此幼兒舞蹈不僅需要滿足結構、形式、動作、情節要求,也需要符合幼兒心理,因此,就需要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在幼兒舞蹈編創中運用的重要性。一方面音樂可以調動幼兒積極性,活潑的音樂也會使幼兒活躍起來;另一方面,音樂也是舞蹈的靈魂,只有實現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所呈現出的舞蹈才更具有活性,更加完整。
以舞蹈結構進行幼兒舞蹈編創時,要想突出體現舞蹈風格,就要做好音樂選擇工作。第一,選擇情緒明確的音樂,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聽覺十分敏感,且他們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因此直觀感性更強,只有選擇情緒明確的音樂,其辨識度才會更高,幼兒受情緒的積極影響會更為明顯。第二,選擇與舞蹈主題及動作相匹配的音樂,只有保證音樂與舞蹈動作十分契合,幼兒感官效果才會更強,其才能夠更快速準確的記住不同音樂點時應做出的動作,提高幼兒舞蹈表演的流暢度。第三,保證舞蹈節奏與音樂節奏的適應情況。為了讓學生具有更強的幼兒舞蹈編創能力,降低后期配樂的難度,在教學中最好能夠讓學生先選擇出適合幼兒的音樂庫,后期在完成舞蹈內容編創后,選擇出情緒相適合的音樂。最終結合音樂節奏與動作節奏進行適當調整與改編。為了讓學生掌握音樂搭配技巧,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做好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工作,促使學生具有更強的幼兒舞蹈編創能力。
總而言之,要想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滿足幼兒成長需求,做好舞蹈教學工作,就必須讓學前教育學生可以從舞蹈結構出發,通過做好結構設計、動作設計、舞蹈情節的完善與舞蹈風格的確定,最終使舞蹈編創更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狀態,為幼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